犹记当年 叶嘉莹讲诗词
(2011-12-27 11:44:17)
偶然读到叶嘉莹先生谈汪兆铭诗词的一篇讲演词。她说道,“一個人有時候內心之中有一種complex。就是一種「情意結」
,就是你執著要追求的東西。大凡真正偉大的作家,在內心之中都有一個真正追求和執著的理念。《論語》也說:
「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很多人只嚮往文采風流,但那一定是第二等,就是文采再美妙,再風流,也是第二等。凡是第一等的作家,都有一個最高的理念的層次。我曾經寫過辛稼軒詞的評論,我說它「一本萬殊」
,…… 所以偉大的詩人,都有他一個理念、一個執著,不是隨波漂搖的,不是見風說風、見月說月的人。”
我至今记得多么清楚,叶嘉莹先生七十余岁的时候,到我所在大学的人文馆讲演。我准时前往听讲,却仍是到的迟了,馆里全部坐满了人,只有在最后一排的后面站
着。见一位白色风衣的女士,步伐轻盈迅捷地走上台去,手持话筒,两三个小时里始终站着讲演。我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她都是只有五十岁左右的样子。
她讲到自己人生的颠沛困苦,患难和艰辛。她吟一两首苏轼的词,讲到苏轼在曲折流离的路上,几欲投水自尽的故事。她说,每到人生苦痛难熬的关头,她就吟苏轼的诗词,这些诗词总是给她忍耐坚守的决心和意志,我们古典的诗词,就是她人格的支柱,信念之所由来。
这次讲演给当时的我很深的印象。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个人的年龄可以和她的相貌与气质多么的不协调一致。即便是古稀之年,而且累经世变,一个人也可以保有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富于青春盛年的气息和活力。我也知道了,在古典文学的词章里,我们个人永远可以吸取到纯粹超越的力量,不致堕落或沉沦。
我近来常常自问,我在执着什么追求什么,我要执着和追求什么。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才是应该过的;而那样的生活,也才是值得去过的。今读此文,又一次想起叶先生多年前的讲演,想起她的神采和风致,想起讲座结束后,一人走在夜里寂寂少人的通往湖滨宿舍的小路上,心里是多么的充实温暖。就如,此刻这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