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3-04-07 16:56)
    4月3日晚,听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乐团是当之无愧世界第一流的,德国乐手严谨、精确、认真的态度给人极深刻的印象。我很爱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这个乐团的演奏让一切所谓发烧大碟都变成粗劣不堪的摹本。法国指挥家一头卷曲的乱蓬蓬的头发,活脱儿是个当代的贝多芬。

    指挥家的手势细腻、丰富但绝不夸张,让听众忘了指挥本人的存在而只关注到音乐本身。而这音乐本身是精致、典雅(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和浪漫、曲折、狂野的(幻想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开篇的乐章甜蜜得让人想在这五彩的爱之迷梦中睡去了,然而悲愁和阴影一定紧随着欢愉而来。

    “生活,用阴影欺骗我们”,王尔德如是说。四位鼓手在两架定音鼓上敲出沉沉的隆隆的死亡的鼓点时,铜管呜呜咽咽齐鸣,乐池瞬间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一颗心碎了,这碎裂的声音,一直响到天边和地极,整个宇宙都发出回声来应和。没人能掩耳避闻他的乐音。

    同去的朋友反复表示,这场音乐会之完美主义和浪漫情致,远过于她在伦敦听的任何一场音乐会。“英国的乐团总是有种英国哲学的味儿”,她说。正好我
标签:

杂谈

       朋友推荐,去朝阳九剧场看了《我,堂吉诃德》。整部剧的曲词皆美,感人及于肺腑。

 

       对着他爱的人,堂吉诃德:“这是真骑士的使命,是义务,……哦不,毋宁说是特权——去梦那不可能的梦,去打那注定失败的仗,承受无法承受的痛楚,走那连勇敢者也畏惧踏上的道路。那无可纠正的伤害

标签:

杂谈

    清华毕业生、年轻的阿式登山者严冬冬同学在西天山下山时罹难。

    于是,想起一部电影。曾经朋友推荐并借我看Touching the Void(中译《冰峰168小时》)。 她说一定要看这部片子。我心说,一个登山电影,即便再真实,真实故事、真实人物、真实地点(秘鲁安第斯山),又如何呢?登山和我有甚关系?事实是,某些人生中真实的关系,或者有意义的事件,是你必须在经历之后或许很久之后的某刻才认识到的。


    Touching the Void的片名多好。你登山,或者不登山,都会在而且必定在生命里某一刻触摸到存在本身的虚空。触碰到虚空,这不是本质上的缺失,这是本质上的意义。因为,只有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无羁无绊地活过的,才可能掉落至冰山下无底的罅隙,触及这个我们存在之内核的虚空。


    这是登山的精神,是生活的精神,是自由的意志和精神。随处能活,时时可死。Touching the void.
标签:

杂谈

    刚读完一本构思极其精巧、写作风格非常新颖的小说The Athenian Murders(雅典谋杀案)。如果谋杀小说是小说范畴中的一类的话,我宣布,这是我最喜爱的一类小说。事实上,无论是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推理小说等种种,都大略可以与谋杀小说有所交集。

    如果一本小说,翻开来头一页就蹦出一具尸体……哦,多让人兴奋啊……那很明显,这小说接下来的篇章里,一定充满了步步推进的推理、用逻辑思维探寻出真相的探查,还有作者和读者在迷惑与理智、欺骗和洞穿真相之间互相角力的间谍活动。而这本《雅典谋杀案》,具备了上述特质之外,还有更多迷人的要素。


    雅典谋杀案的背景设定在古代雅典,某天柏拉图学园的一位学生特拉玛库斯被发现惨死在山林中。谁杀了他?他的老师、哲学家戴阿格里斯雇佣了雅典最出名的“谜团破译家”赫拉克勒斯来侦破此案。随后学园里有其他几名学生被害,这是个系列谋杀案。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是常见的谋杀小说的思路和写作方式。但是很快,读者会发现一切情节都变得奇妙、怪异、非同寻常并且开始不可思议起来。雅典谋杀案很快就变成关乎雅典系列谋杀案以外的
(2012-06-26 03:11)
标签:

杂谈

    读完Properties of Light: A Novel of Love, Betrayal and Quantum Physics.(《光的性质:关于爱、背叛和量子物理学的小说》)据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几位取得物理学博士的读者称,这本书里对量子物理学、广义相对论及其相关问题的描述是非常准确和专业的。

    然而,这是一本小说。所以,当作者用全书一多半的篇幅来描写一对年轻的男女——一个是数学家、另一个是物理学家——之间充满柔情蜜意的绵绵情话时,这些对话中充满了下述的概念和表述:波函数、位形空间、非定域性、Psi是对心灵的数学表达、隐变量、两个纠缠的量子系统,等等,等等。

    故事的主线是这对正当青春年华的科学家情侣,和一个精神早就不太正常的老物理学家一起,试图解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不相融的理论问题。作者试图在其中展现爱、愤怒、哀伤、恨、信任、背叛……这些永恒的文学主题。因为根据相对论,时间是实在的,而时间的流动是非实在的。所以,作者剥夺、抹去并消除了书中几乎所有情节和事件的时间性。并不是打乱了故事叙述的线性的时间进程,或颠倒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本就不去赋予每一个事件以时间的
标签:

杂谈

    大年初二买了长安大戏院的戏票,带我娘去听戏,北京京剧院的白蛇传。我妈看的很开心,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饰白素贞的青年演员水平很好,文武兼备。海报说这出戏是赵燕侠先生亲授,白娘子的唱段部分确实都很精彩。


    有急有缓,有浓有淡,有时张有时驰,有激越的口舌交辩有闲雅的吟风怀月,有英雄的悲凉慷慨有儿女的寸寸柔肠。真唱的起伏跌宕,甘醇酣畅。这出戏的戏词来自田汉的手笔,内容上凸出人妖之间道德情理上的对抗与冲突,相应的唱词颇写得辛辣淋漓,听来好不痛快!

    有的段落却又是温文款款地倾吐心底的柔情蜜意,白素贞的形象是那么的贞静良善,可亲又自然。《游湖》:“离却了峨嵋到江南,人世间竟有这样美丽的湖山。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旁好楼台紧傍着三潭。苏堤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虽然是叫断桥桥何曾断,桥亭上过游人两两三三。面对这好湖山愁眉尽展,也不枉下峨嵋走这一番。 ……这颗心干百载微波不泛,却为何今日里陡起狂澜?”这里有画有诗,有人情。

    《托故交》:“含悲忍泪托故交
标签:

杂谈

    18日去大剧院音乐厅听俄国钢琴名家Volodos(佛洛多斯)的音乐会。看到Volodos这么好的钢琴家,他的音乐会上座率只有大概五成,也许还不到五成。心想,这真是一种不幸。晚上到了冷冷清清的大剧院,我就开始不住地叹息:可怜的、可怜的Volodos呀!……我从没见过这么人影寥寥的大剧院,也没见过坐了这么少听众的音乐厅,而我,也从没听过这样深刻、深情并具有强大表现力的钢琴演奏。

    Volodos曲目分别是,上半场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和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下半场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上半场很优雅,也比较舒缓。开场猛听得他手触键盘的琴音,不禁一愣,钢琴突然之间变得完全陌生,让自己完全无法理解一般。钢琴的声音清晰而又强大,每个音都仿佛自有其个性和生命,独立而又统合在一处。

    他的身体会有一定程度的后摆,这时他的手臂可以比较大幅度地伸展开来。我猜想这对弹出的声音的强度和色调都会有作用与影响。很特别的,他不用通常的琴凳, 而是一把普通的小椅子,一个网友说,可能因椅背对他的背部能起到支撑作用。古尔德弹琴就只坐自家的一把木头椅子,看来未必应简单地视之为怪癖。
标签:

杂谈

    今天承涛哥邀请,去久闻其名的“京味八旗楼”吃饭。很喜欢这种带点儿民俗、带点儿古意的饭馆。热情的涛哥点了炒肝、卤煮、褡裢火烧、三不沾、葱爆羊肉、鸡里蹦、爆肚、焖酥鱼、西芹百合——我有漏下未记的没有?吃的太满意了。这里的爆肚、炒肝是我吃过最可口的,卤煮和葱爆羊肉都挺地道。


    最重要的,是头一遭吃了老北京特色的褡裢火烧和三不沾。要我自己去,这两样是绝对不会点的。第一不熟悉这是些什么吃食;第二,都瞅着其貌不扬的,勾不起腹中馋虫的兴趣。不过,如果人类的历史早以其无数的例子确立了不能以貌取人的真理的话,那么今晚我们宴饮的经验也足以雄辩地说明,以貌取食物亦常常是一种不应当犯下的错误。概括地说,这两样食物都很好吃。


    据说褡裢火烧形似褡裢,故名。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是褡裢,所以,反倒只能根据褡裢火烧的样子揣测褡裢的形状。总之,既不像锅贴,也不是肉饼。好像是一只截短了的小擀面棍,里面有馅儿。火烧现煎出来,面很有咬头,比较筋道柔韧,馅儿很新鲜,味甘美。细细尝了一个,觉其味远在北方各省常见的各式肉饼、锅贴、煎饺、韭菜盒
标签:

鏉傝皥

    偶然读到叶嘉莹先生谈汪兆铭诗词的一篇讲演词。她说道,“一個人有時候內心之中有一種complex。就是一種「情意結」 ,就是你執著要追求的東西。大凡真正偉大的作家,在內心之中都有一個真正追求和執著的理念。《論語》也說: 「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很多人只嚮往文采風流,但那一定是第二等,就是文采再美妙,再風流,也是第二等。凡是第一等的作家,都有一個最高的理念的層次。我曾經寫過辛稼軒詞的評論,我說它「一本萬殊」 ,…… 所以偉大的詩人,都有他一個理念、一個執著,不是隨波漂搖的,不是見風說風、見月說月的人。”

    我至今记得多么清楚,叶嘉莹先生七十余岁的时候,到我所在大学的人文馆讲演。我准时前往听讲,却仍是到的迟了,馆里全部坐满了人,只有在最后一排的后面站 着。见一位白色风衣的女士,步伐轻盈迅捷地走上台去,手持话筒,两三个小时里始终站着讲演。我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她都是只有五十岁左右的样子。

    她讲到自己人生的颠沛困苦,患难和艰辛。她吟一两首苏轼的词,讲到苏轼在曲折流离的路上,几欲投水自尽的故事。她说,每到
标签:

杂谈

    10月30日晚上还是没忍住,去听了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指挥是老帅哥穆蒂。穆蒂果然很帅,举手投足一派贵族风范,已经七十高龄的人了,看上去才五十的样子。这晚的曲目值得表扬,总算安排了马勒之外的交响曲,分别是舒伯特“未完成”和莫扎特“朱庇特”,其中穿插了马勒一个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

   

    我个人觉得马勒的歌曲更动听些,演唱者科洛索娃只有24岁,但是唱的真好,歌喉一展,仿佛就带出了一个梦的境界。她穿一袭红裙,火鸟一样飞上台,诗意地吟咏单单从爱情中孕育出的希望和痛苦。“它深深刺痛我 的心,刺痛我全部的快乐和欢喜。…从未给我过和平,从未给我过宁静。…它从未叫我得安宁。”


    “我爱人的一双深情的蓝色眼眸,它们带我去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我不得不,离开最亲爱的家乡!哦,蓝眼眸,你为什么要对我凝望?现在的我却充满了悲痛与哀伤。…哦,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一切。爱情,悲伤,世界,和我的梦想!”我听过的艺术歌曲不多,但马勒的“青年魔号”和此曲,都给我很深的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