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去看罗马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1989年由蒙特沃德改编的现代版芭蕾舞剧。布景、服装、灯光等都极尽简约,音乐仍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曲子,舞者只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关乎人类一些基本情感的激情。比如仇恨、愤怒、绝望、思念,和爱。
只是去之前在大望路吃越南河粉,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选择。一来,这家河粉店的河粉质量远不如昔,本来就不够正宗,现在更是草草应付,汤淡、肉硬,粉少,连一片柠檬都是干瘪的。二来,没料到路上花了太长的时间,迟到了七分钟。以后要引为教训。
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迷恋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以前看过乌兰诺娃的《罗》剧电影版,那时对普的音乐所具有的情感的丰富性、激烈而又紧张的内在冲突,细腻地忧伤地讴歌出爱恋的心曲,以及那种无可遏制的烈火一样的激情,几乎全无感觉和认知。
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有种不泥于任何
常规和常态的大胆无畏的气质,他只要刻画出人内心中各样情感的高山大海就够了。如果你也有那种时候,登临险峰,或俯视大海,面对自然之超越我们渺小感知的
壮美与奇丽只有默然叹息,或是无法自拔地一任自己的心神沉迷其中,那么我听普的音乐时的感受,就是这样。
他五岁半就开始了作曲的生涯,七岁便写出一部歌剧。不必说,他一生写出了数目极多的作品,歌剧有《三个桔子的恋爱》、《冒火的天使》,舞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交响曲、协奏曲、声乐、室内乐,等等等等,无法尽列。〈彼得与狼〉也是他的一部交响童话。
有人说,“他的作品显示出大胆的和声,独特的节奏同时还包含尝试的精神,讽刺的气质。”(居甫《大音乐家及其名曲》)而他的D大调古典交响曲公演时,“普氏自称假如莫扎特复生,定会拿这部古典交响乐当他自己的作品”。这是天然的率真和坦诚,而非无知的狂傲与自夸。
音乐之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灵魂的力量,这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就如同我们在反思和探究任何人类理智的基本概念时所伴生的感受一样,它的本质之存在,是无可质疑的,但若要追问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本质,追问这个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样使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谜。
然而若非是出于对此种谜题的追问,我们的灵魂便决无可能超脱日常的庸常的物质或生存的层面,上升到一个仅为纯粹精神创造并占有的领域中去。或者说,正是这种永恒的神秘,引领我们追寻那种神秘的永恒。
所以,我爱这样的夜晚……充满乐音的夜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