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都版《西厢记》

(2011-05-08 22:33:55)
标签:

杂谈

    昨天晚上去国家大剧院看昆曲西厢记,是北方昆曲剧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昆曲季中的一出戏。很精彩,曲词皆美,时有美不胜收之感。比起一年多前在北大看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来,唱、念、编排、舞美、服装及配乐等等方面,无不有遥遥过之之处。


    回来闲看王实甫的剧本,才觉剧本的情节、对白的情趣、唱词的妙处,一一要在看过演出后才看的到、见的真切、体会的出来。这之前只是茫茫然略知故事大意罢  了。崔莺莺夜听琴一折里,张生手扶古琴,唱了一曲凤求凰。端的是深沉哀婉,回转了九曲的情肠,起承转合无一含糊带过,字字皆若发乎心而出之肺腑。


    歌里唱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歌声凄楚,“凄凄然如鹤唳天”;词哀意切,如曲中带泪,呜呜咽咽。


 

    北昆上演的这个版本称“大都版”,据说是“元大都戏曲回归”之意。从剧情上看,演至十里长亭张生别莺莺为止,后面全盘删去,反倒有个离愁别恨到了极致的情感上的高潮。此折几乎全由旦角来唱,情感上的深沉悲苦和唱腔上的曲折婉转,要一重重地渐次揭示出来,最后的终曲,颇有种慷慨的悲凉。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忧愁诉与谁?”下笔触到这样的衷情肝胆,足以动人;而旦角的演唱,似乎只是表面上用力,未有痛抒胸臆的气概和“割肚牵肠”的情怀,是为不足之处。


    此外,北大的青春版昆曲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而国家大剧院的字幕则只有中文,国际化程度未免不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潞河书院旧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