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乐音的夜晚
(2011-05-01 01:00:59)
4月30日晚上在中山音乐堂听中国爱乐乐团纪念马勒逝世一百周年的音乐会。非常出我意料的,是这场演出并非马勒专场,上半部分有王羽佳弹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风闻王羽佳之名久矣,这次不期然听到她弹琴却实在是个惊喜。
钢琴和乐队的配合紧密协调,王具备了强大的瞬间的爆发力和热烈的激情,又在整个曲子的结构和进展上显示了某种严格的逻辑性。第一乐章刚刚展开,就不由得有了物我偕忘的感受,不再感知到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只以一个活泼泼的心灵浸透在纯粹的乐音中。王的身形娇小,而手指的力度和触键的音色却决不令人感到因之有所制约。她这般年轻,本就有着奔腾流溢的激情,再辅以理智上的约束和克制,听之真有心神俱醉之妙。曲毕,观众欢腾,掌声热烈经久,王又返场加演三支小曲子。比较之下,普的第三钢协应该是她用力很深,又颇有心得与经验的一支曲子了。如果说不足,我想她的一些音节可能略有生涩,不够圆熟。个别地方给人突兀的感觉。但是无瑕的美玉毕竟罕有,而即便对伟大的钢琴家来说,没有缺陷的完美,也未必是一个不可少的衡量标准吧。
中场休息时,买王羽佳的专辑三张,发现其中有她和阿巴多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兴趣益浓。其他两张CD,分别有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钢琴版和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等。我猜测她对俄罗斯作曲家的曲子可能有格外的喜爱和演奏上的能力。我想,如果十年或二十年后,她再录制拉二,应该会有不同,如那时将她现在青春年少时的演奏版本比较听之,也许可以见出一个演奏家情感和思想上的进展与深化吧。
下半场的音乐会是马勒的《青年魔号》,袁晨野演唱。前些天看过的国家大剧院法语版的卡门,就是他唱的斗牛士。这次坐的VIP座位,清晰见到他演唱时的神态身姿,庄重与活泼交替,不过一首关于囚徒的歌曲中少了些哀怨和悲愁,也未突显出当中出之于对思想的自由与尊重而吟咏出的那首颂歌。
“思想是自由的,
谁能猜透思想?
它们匆匆掠过,
像夜晚的阴影。
没有人知道它们,
没有猎手能射中它们。
这一直如此——思想是自由的。”
谁能猜透思想?谁能捕获思想?谁能知道思想?谁能拥有它,追逐它,囚禁它,阻止它?它一旦存在,就自由自在。谁能猜透思想?谁能?
出得音乐厅来,白天狂暴肆虐的沙尘暴已经息声匿迹了。琴曲和歌声给夜色涂抹的一片光泽斑斓,有音乐陪伴的人生,就总不会孤独……它们匆匆掠过,但并不会消失——它们是自由的。
总之,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特向慷慨赠票给我的同事致热忱的谢意!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