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奥斯卡倍受好评的影片《黑天鹅》(Black
Swan)完全不是我原先想像的那样,它几乎与芭蕾无关,而是一部极尽精致考究的细节以探究人的心理和欲望的影片。它把现实和梦幻的界限相当大程度地模糊了,为了让观众几乎得到一种第一人称视角的观看或体验效果。这点还是有趣的,至少在影片三分之二的行进中,我怀着焦灼而又期待的心情等待结局。
镜头的运用十分纯熟,掩饰了女主角不善舞蹈的缺陷,而突出了她在情感和情绪上的表演。配乐几乎与剧情完全地结合在一起,愈到结局将至的时刻,愈是激烈奔腾,如大海的浪涛拍岸一般重重叠叠地袭耳而来。从情节上来说,影片本身的故事与Swan
Lake的情节交错纠缠,曲曲折折地并行而前,而于尾声处合二而一。
片子怀着极大的兴趣讨论了一些概念:控制,放纵,完满/实现,自我,诱惑……最后的片断中,尼娜(女主角)在分饰白/黑天鹅二角时眼睛色彩的变化也不是毫无来由,或仅仅作为艺术性的表现手段。这个细节让我想起尼金斯基,据说他在演出中眼珠的色泽就是能够变化的。
尼金斯基,当他还在舞蹈的时候,宣称自己是哲学家,不过不是属于理性而是感受的哲学家;当他不能舞蹈而神志疯狂的时候,他断言他就是上帝。这些话语更多地不是属于对和错的,而是属于诗和灵性的。
片中另一个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突现的细节,是血。尼娜身上总是要不受控制地无法遏阻地流淌出的血。最后,那血好似在她身躯上开出一朵热烈的辉煌的花。这朵花不应该也不会是偶然开出绽放的。尼采说,那用血和箴言书写的人不希望被阅读,他希冀的是由一颗心来理解。
对尼娜的心胸上流淌出的热血的花,也应作如是观。只是它要求的被理解的对象,不是尼娜本人罢了。因为这本质上是一部关于自我的影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