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妈称没钱吃饭女孩相助却遭抢手机:利用好心,为何最不可原谅?

(2021-11-15 21:51:02)

江苏两位女孩在街头遇到一位大妈(中年女子)上来搭讪,大妈自称没钱吃饭,其中一位女孩便表示愿意帮她付钱买吃的。可出乎意料是,大妈竟然抢过女孩的手机撒腿就跑。然而比这更为吊诡的是,民警“找到”(抓获)涉事大妈时,她还自称不是贪财的人,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小时候生病发高烧导致头脑不好。


平心而论,就算案件的侦办结论还没有出来,我们也基本上可以断定大妈的“自称”是“狡辩”。要知道,一个人在该精明的时候不精明,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那么大概率是非蠢即坏。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媒体叙事先入为主的将事情定性为“现实版农夫与蛇”,也还是比较中肯的。但是就事理而言,大妈的行事逻辑可能比蛇更坏。依照《伊索寓言》的文本,《农夫与蛇》中农夫救蛇是出于主动同情,也就是看到冻僵的蛇感觉可怜,所以就把它揽进怀里用身体的热量温暖,直到被救的蛇苏醒后,才发生反咬一口的事情。


要知道,蛇在未苏醒前并没有主动寻求农夫的帮助,而蛇的反咬只能说它的本性不可改变,就算有人帮助过它。之所以要掰扯这个细节,就在于我们需要把本性的(坏)不可改变和预谋性的坏加以区分。


因为就“大妈称没钱吃饭女孩相助却遭抢手机”的事情来讲,如果细看事发时的现场监控视频,以及参照大妈被“找到”(抓获)时的“狡辩”,很容易就能推出她是预谋性的坏,简而言之,就是提前已经预设好如何利用女孩的好心,然后如何抢过手机逃跑。


所以从行事逻辑上来讲,蛇的坏属于本性的坏,并且是不可感化的那种坏。而大妈的坏属于在知道是非对错的情况下,竟然利用别人的好心谋取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显然比《农夫与蛇》中的蛇更过分。


当然我们掰扯大妈和蛇的行事逻辑,并不在于为证明媒体叙事中的定性是否准确,而在于我们需要将大妈的坏进行细微的剖析:其一、大妈的坏在个人层面损德违法;其二、大妈的坏会击穿公共层面固有的良善。


就“其一”来讲,如果撇开大妈前面的“搭讪”和后面的“狡辩”,她的坏完全可归到抢劫的范畴。虽然我们尚未搞清楚大妈是不是惯犯,但是无论怎样,抢劫就是违法的,先将她推到无差别的审视案板上,再仔细追究。


至于“其二”而言,算是事情的核心爆点,因为人们很清楚,大妈的抢劫行为不仅只是伤害个人财产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会破坏公共层面固有的良善。因为我们实在是无法预料,当事女孩以后还会不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别人。


有必要说明的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德理想都强调本真性。简单地说,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与我们内在的道德感保持接触,而不是游离。道德不只是迫于外界压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与内心的良知相契合。


只可惜,再类似“大妈称没钱吃饭女孩相助却遭抢手机”的事情搅动下,很多人在打算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时会首先想到“自保”,这使得公共层面的互助越来越不那么容易,而直接的影响是:那些没有坏心但需要帮助的人只能无奈地面对冷漠。


所以回到“大妈称没钱吃饭女孩相助却遭抢手机”的事情上,大妈的坏确实不可原谅。不过在具体的处置上,法理层面可能更强调以损失程度定性危害性,但是就道德层面,更在意大妈对公共层面良善的破坏。


与此同时,大妈到底是脑子坏了还是良心坏了?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苏格拉底在提到人的作恶时强调“无人有意作恶”,但言外之意却是“人会作恶”。换言之,“尽管我知道我将犯的罪恶,但我已无法控制我的激情,激情就是造成罪恶的原因”。


甚至更进一步讲,“你所警告我的一切,我自己都知道,尽管我知道,自然却使我不得不如此”。坦白讲,以此对照大妈所言的“我不是贪财的人,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小时候生病发高烧导致头脑不好”,好像大妈也有无辜的一面。


可事实上,苏格拉底认为的善恶是非是有客观标准的。智者派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那就是在混淆是非善恶,这是意见,不是知识。哲学家要寻找善恶是非的知识,而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它们。有德性的人就是有真正知识的人,没有德性的人则是缺乏真知的人,所以说,德性即知识(周濂在《德性即知识:没有人会故意伤害自己》中谈到)。循此理解大妈的“狡辩”:最多算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意见。而从根本上讲,她的脑子确实没坏,但是良心却真的坏透了,不仅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