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策生母控告姚策养母:“看热闹更看门道”,这事儿咋就没完了?

(2021-06-03 16:29:49)

错换人生28事件最触发轰动的就是偷换人生28的释出,不过几经周折,现在又被修正为互换人生28。不过这种措辞变换也只是基于法理考量而言的,而回到当事人们的实际处境上,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


要知道过去一年来,但凡被卷入这场风波的人,都已经遍体鳞伤。虽然从舆论对峙上,姚家父母貌似略胜一筹,但回到绝对是非的尺度上,好像谁都无法立即退出去(即便已经有调查结论摆在那里)。


这种境况下,当事人们但凡回到世俗考量,自然就会陷入罗生门的境地。当然事实已经证明,这场悲剧的连环局确实不好平息,因为其中所涉及的情感纽带,到最后全数成为扯不清的催化剂。


如问养育情是不是真的,生育情是不是真的,可能养母和生母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只可惜当利弊考量进入世俗路径后,单选题也会瞬间变成多选题,甚至是变成没有绝对标准答案的解答题。


这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在姚郭两家父母的对峙上,还是在姚策妻子与姚策养母的互扯上,都是显著存在的问题。他(她)们所强调的事实可能都是绝对事实的局部,以至于撕扯半天,也只能停留在舆论对战层面,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当然明眼人也都清楚,当事人们所谓放料也不见得是为解决问题,要不然还起诉干什么。然而吊诡的是,当舆论对战进入疲态期后,双方为稳固自己的立场,最后的博弈也只能借助法理战场,即便依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公平地说,既然姚策养母可以将姚策生母追加为被告,那么姚策生母也可以起诉姚策养母,只要双方是基于事实就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从互换人生28事件眼下的情况来看,双方的控告也只能停留在互扯层面。


说到底要是事件出现重大转折,双方还能顾得上玩起诉博弈吗?所以可预见的结果是,各自的控告多半也是敲山震虎。从这个层面上讲,站谁的立场也都只是自认为对的立场,而回到真正的博弈上,局外人既是看客,也是打手。


不过眼下的问题是,双方的控告结束后,是不是可以迅速回归平静呢?照我看来这事儿依然不乐观。因为这事儿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儿,整个对峙过程中已有很深的积怨,所以不闹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可能谁也不会罢休。


并且更为严酷的问题是,深陷这场风波中的当事人们,都已被严重标签化,但回到他(她)们自己的世界里,可能既没有那么完美,也没有那么不可理喻。所以在具体判断当事人们各自的处境时,除却要适当涉入非虚构报道的切片,更需要从人的角度涉入,感受他(她)们面临的复杂性。


可就现在的舆论捕手来看,绝大多数判断都停留在强情绪,弱逻辑的焦灼之中,这使得当事人们更是无法心平气和地看清事件的发展趋势。所以只能是以对战的姿态面对彼此,不给对方留活路,也不给自己留后路。


至于事件后续的新闻释出和真相尺度,可能永远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但是作为旁观者来讲,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关注细微的差别。而作为这场风波的亲历者们,只有在风波真正平息后,才会有所反思,才会觉得自己有过分之处。


不得不承认全世界所有的记者,就算24小时马不停蹄地工作,也不可能见证世界上每一件事儿的发生。并且媒体也不可能对每一件事儿给予同等关注。而互换人生28事件之所以把媒体的关注度持续延迟,就在于它本身带有戏剧性的一面。


其中杂糅着亲缘关系、养育关系、人情长短、当然还有最无法回避的世俗利益考量。并且人们也知道,发生在互换人生28事件中的事儿,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与其说人们是在围观别人的是非,不如说是在检视自己的内心。


并且作为个人来讲,对难以明晰的外部世界所持有的印象,本就存在诸多变量。任何个人在某时某刻所形成的印象,都是内在且相当私人化的。因此,要了解整个人群在某时某刻的共同印象,就成为一件异常复杂难以把握的事儿。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看热闹是容易的,看门道是艰难的,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当事人们要是不和解,局外人的争吵就永远不会停下来。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