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主播吃播象群吃剩的菠萝:“无下限博眼球”,谁骂谁中招儿?

(2021-06-02 14:52:56)

云南野象群集体北迁受到媒体舆论持续关注。比如,它们为何北迁?到底要到哪里去?等等,总之关于野象与自然的思考始终是伴随这场北迁事件的。然而随着野象群的持续北进,网络主播也参与进来。


只是参与归参与,他(她)们并非沿着野象的活动行为本身在追问,而是借助北迁事件进行无下限博眼球。据悉在野象的投食区域,一名网络主播捡起野象群没吃完的菠萝,用脚踩碎后,捡起果肉便吃给网友看。按照当事网络主播的说法,已经追随野象群四天。


对于这样的事情,本来没什么值得关注的,但却还是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并且评论区的观感是这样的:重点不是吃,而是哪里有热度往哪里蹭,像苍蝇一样吃野象的大便,看的人更多,兄弟们赶紧安排上生活所迫,网红大多数都这样。说到底,热度不是追捧的热度,而是捧杀的热度


严格来讲,新闻社交化以后,无下限博眼球已经成为两端(释放信息端和接纳信息端)共谋的基本逻辑。就比如在北迁事件中,接纳信息端可能只是想了解更多野象活动的讯息,但作为这方面的报道,主流媒体已经早已下手,这使得相对边缘的网络主播们,就只能依靠人家吃剩下的部分去获取关注。


从这个层面上看待生活所迫,网红大多数都这样的判断,似乎确实是有道理的。只是这里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只是网络主播无下限的问题,而是作为受众来讲,为何总是会表现出又爱又恨的态度呢?这又与网络主播追随野象群拍吃播的操作有何关系呢?


很讽刺的一点是,网络主播知道自己的行为肯定会招来各种嘲骂,但是他(她)们也得益于这种嘲骂,因为他(她)们深知嘲骂总会过去,得流量者得天下。循此可以看出,在社交新闻的图景里,真可谓谁骂谁中招儿


罗兰巴特将私人领域定义为某种时间和空间,在其中我不是影像,也不是对象。按照这一定义,当下的我们已经不再拥有任何的私人领域,因为我们找不到任何没有影像、没有摄像头的地方或时刻。


事实上网络直播能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就在于人们对于他(她、它)者或别处的想象总是好奇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欲望的存在本是合乎常理的,也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只可惜当修饰和策划无休止的干预直播的原初状态时,所谓看见就不只是看见,更多是道德化和争议化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加之匿名的出现,导致社交新闻的图景中很难再有尊重的氛围。所以很多时候,无论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都可能不是影响本身的客观呈现,而是存在被极端化的一面。因为每个人都同时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另外网络主播吃播象群吃剩的菠萝网络主播吃播自家地里的菠萝,其实从观感上是没什么区别的。而唯一的区别在于,野象群曾经路过投食菠萝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主播吃播象群吃剩的菠萝,更像是演绎舞台剧。


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就曾有言,功绩社会一直是受难社会。人们为获取更高的成绩,就连游戏者都要服用兴奋剂。娱乐则成为衍生品,带上些许光怪陆离的色彩。它只配与心不在焉联系在一起。从这个层面理解认真,你就输了似乎别有滋味。


这样的推论如果成立,那么吃野象的大便,看的人更多,兄弟们赶紧安排上或许真能成为现实,当然前提是网络主播敢不敢冒这个风险。因为对于坏影响的尺度是存在底线的,如果孤注一掷,将无下限进行到底,那么很可能出道日就是被封杀日。


与此同时,舆论声浪中郑重其事的批评者果真是发自肺腑之言吗?这或许也并不乐观。因为就评论区的观感来讲,十之八九的言辞都带有戏谑成分,并且人们对于无下限博眼球的操作而言,已经进入免疫状态,也就是我知道你在装腔作势,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装腔作势,我也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装腔作势,只不过为游戏氛围更好,都不愿意点破而已。


不得不承认,在新闻社交化以后,新闻事实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互动的情绪化。在很大程度上,愤怒的浪潮在调动和捆绑注意力方面是十分高效的,但是由于它的流动性和挥发性,它并不适合于构建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


所以回到北迁事件后续的深度讨论上,网络主播吃播象群吃剩的菠萝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值一提。它既不会成为事件线上的有效停顿,更不会成为事件之外的影响呈现。而只是作为事件外延的冷饭,让无聊的情绪不至于悬搁起来。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