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案”发酵至今,本以为随着姚策进入“安宁疗护阶段”,“姚郭两家父母”可以做到“暂无战事”。只可惜,当“偷换风波”已经成为“两家人”的勾连底色时,只能是“姚家父母”不甘心“一声吼”,“郭家父母”不背锅“又一吼”。
所以,当姚策养母在3月19日祭出“直面纠纷四问”之后,姚策生母也在3月20日给出“兜底三答”。在一定程度上,两位母亲在旷日持久的“公关战”中,已经历练出很专业的“文本输出”能力,所以在具体的“质问”及“回答”上,都是有头有尾,并且不忘感怀“热心人”。
可无论两位母亲怎么克制和收敛,关于“房产纠纷”及“花销算账”的问题终究还是无法回避。并且从当前的持续喊话来看,都强调“协商不成”可能会走“法律途径”解决。说到底,“姚郭两家父母”但凡能坐下来对谈,就不至于借助公共场域进行“撕扯”。
因此,对于走“法律途径”解决“房产纠纷”及“花销算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可惜,对于“姚郭两家父母”的纠纷来讲,还不只是他(她)们自己的事儿,还包括“姚策的小家庭”,“郭威的小家庭”,并且其中还掺杂着“养育之情”和“孕育之爱”。
这种情况下,仅靠“法理”肯定是无法掰扯清楚的。然而“姚策终将要迎来最后一疼”,所以能起到制衡两家父母作用的人也就只剩郭威。因为就郭威来讲,只有两方父母都能得到对等的利益平衡,他才能在未来的岁月中不那么被撕裂。
当然,这还是建立在“错换人生”的层面,要是“错换”被实证为“偷换”,那么郭威即便无法就地把爱恨挂在脸上,但是倾向“姚家父母”的可能性还是会更大一些。所以,在解决“姚郭两家父母”的纠纷上,“郭威调停”远胜“对簿公堂”应该是很明显的,因为在情理之间,只有郭威能施展“强拧手段”。
要承认,“姚策迎来最后一疼”之后,郭威终将成为“姚郭两家父母”都想留住的儿子,以至于两方父母都会最大限度的考量他的话语存在。所以在具体的纠纷处理上,郭威作为“两家人共同的儿子”,说话还是很管用的。
这方面也不用担心郭威跟“姚家父母”生疏的问题,因为从去年至今,他(她)们肯定已经比较熟悉。甚至,站在更实际的层面上,“姚家父母”的想法,“郭家父母”的想法,他多少也是知情的,只不过在两方父母还没有更进一步掰扯时,他不好先前介入。
但是,这并不等于两方父母真刀真剑相向时,他还能淡定的不管不问。我们可以确信,在未来调停的立场上,郭威肯定是那个理性和感性并存的“调停者”。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不辜负“养育之情”,也不辜负“孕育之爱”。
另外,之所以说“郭威调停”远胜“对簿公堂”,就在于“法律途径”往往不能把情理部分也一同理顺,甚至还容易撕碎情理,让事情变得更加狗血。这种时候,作为事件的当事人郭威,他一方面了解事情经过,一方面属于“两家人共同的儿子”,所以最能做到不偏不倚。
并且在关键问题上,他也可以做到“亲情的要挟”,也就是为一方的失衡利益可以进行必要的加码平衡。这种时候就已经上升到市井哲学的高度,它本身属于亲情关系中微妙的平衡手段,最典型的案例模版是“儿子调停婆媳关系”。
当然,这个时候也能检验两方父母到底谁更爱郭威,因为只有为利益平衡愿意放下各种争执时,才能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美好情感。所以,对于郭威来讲,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偏不倚,以法律的视角审视双方的利益,以情感的视角平衡双方的利益。
与此同时,“姚郭两家父母”无论纠纷解决得怎样,终归会走向陌路。至于“郭威的小家庭”来讲,即便终将不能兼顾两家,但是只要他愿意保留各自的关系,应该谁也无法干涉。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姚策迎来最后一疼”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会比较尴尬,事实上主要是姚策的妻子“难以安放”。
因为“姚策迎来最后一疼”后,他的妻子和“姚郭两家父母”的勾连就只剩下孩子,这种时候,关键问题还不在于“姚郭两家父母”爱不爱孩子的问题,而在于姚策的妻子跟“姚郭两家父母”的关系怎么相处的问题,并且这里面还涉及到财产分配的问题。
一般来讲,儿子要是因病夭折,媳妇还比较年轻,并且还有孩子,最好的图景也就是“媳妇逢年过节带着孩子看望婆婆公公”,有心的媳妇念丈夫情谊,还可能给予婆家人生活上的帮助,但是也是建立在媳妇和婆家人本身关系不错的情况下。不得不说,就“房产纠纷”及“花销算账”本身,确实是本“难念的经”。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