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案”的下半场“偷换风波”依然在发酵,3月19日晚,姚策的养母通过社交媒体就各种“诋毁声音”进行总结性回应。“其一”告知人们案件有序推进,并没有烂尾;“其四”表决心彻查真相,给自己也给公众一个交代。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已经算老生常谈,仅算是这次“回应”的“铺垫”和“收尾”。
而对于“其二”谈到的房产纠纷问题以及“其三”谈到的“索偿款分配问题”,或许才是“回应”的核心。因为“姚策已进入安宁疗护阶段”,也就意味着“最后一疼”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可预见的“两家人正面对峙”终将也是不可避免。
要知道,就“其二”房产的归属问题上,姚策的养母强调是他(她)们夫妻购买的唯一房产并进行装修(其中借姚策外婆20万元,并低价卖掉学区房全部用于装修购置所有家居物品,还信用卡,送彩礼,请婚庆公司举办婚礼,宝宝出生月子支出),每月的贷款也是由他(她)们夫妻偿还。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姚策的“婚房”包括他重要的生活开支,也是完全依靠父母解决的,并且当前的处境是姚策已经找到亲爹亲妈,所以把房子归还给姚家的父母,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其三”中,姚策的养母所强调的是“治病花销”的平衡,她指出姚策从去年2月份生病到5月份医疗救治费用,以及8月份买药的花销费用全是他(她)们夫妻到处借钱和同事捐款解决的,并强调姚策及亲生父母向医院索赔款里面有部分应该“用于还债”,姚策向律师表示会还,但至今分文未还。
不得不说,“两家亲”难成之后,最后的掰扯多半会走向“真刀真剑的利益互撕”。只是,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解决“房产纠纷”及“索偿分配”,还伴随着郭威的去留问题,甚至从逻辑上讲,“郭威去留”也反向策动着“房产纠纷”及“索偿分配”的问题。
我们都清楚,郭威的“去留问题”确实是两难抉择,但总体上来讲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因为从情理上讲,“去和留”都是能讲通的,所以对于最后推动他决定的力量,可能还要等到“错换真相”真正释出后,郭威才能有所动作。毕竟,他作为唯一的儿子,也是比较难办的。
坦白讲,如果“错换”没有被实证为“偷换”,那么郭威的“去和留”应该是中性的,留也说得过去,去也说得过去。但要是“错换”被实证为“偷换”,那么郭威去姚家父母那边的可能性基本上就毫无悬念。因为这其中的性质已经彻底改变,他就无需再背负什么两难抉择。
当然,要是为理顺骨血的统一性,以及慰藉姚家父母的骨肉分离之苦,郭威回到姚家父母那边还是概率更大一些。总而言之,在最终的选择上,终究难免伤害一家,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为空间上的区隔往往会造就精神的区隔,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要承认,姚郭两家父母:“得郭威者得房产”。在一定程度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选择方式也并非拍脑袋的思维,其中还是有着很重的情理基础。要知道郭威已经28年没跟亲生父母一起生活,并且自己的孩子也还小,所以只有通过回到姚家父母身边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弥合“错换人生”留下的遗憾。
只是,在这样的情理对立面,还存在养育之恩不可忘的存在。以至于“姚郭两家父母”都有争取郭威的可能性。可这里面,还不只是郭威的去留问题,因为郭威留在哪一边,就意味着房产也能一同被留下,要不然就会留给“姚策的妻子和孩子”。
因此,直到“姚策癌细胞扩散全身”,“姚郭两家父母”就房产纠纷问题还没有解决掉,自然就说明其中牵扯的问题还很多。当然,先前姚策的生母打算把房子过户到郭威名下,之所以姚家父母没答应,应该也是考虑到,如若那样郭威不仅回不到身边,房产大概率也会“留不住”(因为总要给姚策妻子和孩子分配一部分,于情于理都是讲得通的)。
所以,就“姚郭两家父母”而言,其实都是有“小心思”的,也就是都不想把房子留给“姚策的妻子和孩子”,这是最触目的现实。当然,这也是他(她)们各自的选择,没什么好与坏,也没什么对与错,因为国内的婚姻构建中,本就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交易,只不过其中掺杂着“中间人”,才使得关系有融合的可能。
不过就当前的局面来讲,“姚家父母”拿到房子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他(她)们首先是房子实际的“购买者”,而且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找到,所以互换回来,于情于理也是讲得过去的。但是就因为姚策已经无法治好,就导致互换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因为不管如何互换,或者如何处理,“姚策的妻子和孩子”还是该得到自己的部分。
当然,从法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房产属于婚前购置的,那么作为姚策的妻子即便得不到,作为姚策的孩子还是可以得到部分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处理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因为法理到底是认可“姚家父母和姚策”的亲子关系,还是认可“郭家父母和姚策”的亲子关系,还要进行具体的变更。以至于“姚策的妻子和孩子”想要拿到房产分配,除却期待具体关系的变更,还需要看郭威的去留,因为他的去留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