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换人生”到“偷换风波”其实一直是存在语境分界的,也就是具体案情的阶段性质还是“错换人生”(主流媒体在报道涉入上还没有“改口”),而舆论关注的倾向却早已变成“偷换风波”。然而随着姚家对“错换人生案”的调查取证,“诸多疑点”似乎在反向验证舆论的揣测。
要知道,“入院准生证缺失”,“假的出生证明”,“婴儿手环的意外脱落”,“姚策郭威是同一名医生接生”,“产妇患有乙肝,所生婴儿和普通婴儿应隔离”这些都是舆论先前揣测和追问过的事项,但是对于这些事项的质疑,随着从“姚家人”口中直接讲出后,似乎直指“偷换”就不再只是“炒热度”那么简单。
当然,在闭环的证据链条还没有完全形成时,所有对“郭家人”的指控都还为时尚早。因此就当前案情阶段的性质而言,还属于“错换人生”,但是就因为这些“新疑点”的释出,案情的舆论走向可能再次生变。
在一定程度上,有关“入院准生证缺失”,“假的出生证明”,“婴儿手环的意外脱落”,“姚策郭威是同一名医生接生”,“产妇患有乙肝,所生婴儿和普通婴儿应隔离”这些问题,“郭家人”也在早前有过“回应”(自述文本或接受采访)。
但总体上而言,逻辑性并不十分严谨,以至于案情在进入“偷换风波”后,舆论对“郭家人”的反噬就显得很明显。舆论揣测认为,即便姚策是那个患病的孩子,作为“姚郭两家人”还是该站在一起才对,而非是“姚家人”一强调“偷换”,“郭家人”就鸡飞狗跳。
因为就姚策和郭威的悲剧来讲,无论是“错换”,还是“偷换”,只要不是“姚郭两家人”所为,那么两家人就该合力追查真相,而非是“第一阶段的索偿”结束后,“郭家人”就退场,只有“姚家人”在挣扎。从这个层面上看,总还是让人感到些许“不正常”。
诸多新疑点,直指“多个不可能”,言外之意“偷换人生”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在“第一阶段的索偿”追责上,主要是对医院主体责任的问责,而对于“错换”或“偷换”之所以没有追查,也在于28年过后,不太好短时间内集齐证据。
不过就目前来看,似乎完善证据链依然并不乐观,只能是基于综合的考量进行“有罪推定”。可是我们都知道“有罪推定”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只能基于外延的道德审视进行人性鞭挞,但这个过程中,但凡出现误差,后果也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在将“错换”推进到“偷换”的阶段,就必须保证涉入的严谨性,要不然很容易走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因此对于“姚郭两家人”来讲,每进行下一步动作,都要尽可能的考量各方的利弊,即便其中掺杂太多的“怕和爱”。
另外,之所以要掰扯清楚“错换”还是“偷换”,是因为它本身关乎“姚家人”和“郭家人”的利益站位。如果是“错换”(医护人员工作失误),那么“姚郭两家人”都是受害者,基本上无法分出谁比谁更惨,只能是以“两家人抱头痛哭”的场景结束这场悲剧。
而如果是“偷换”,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医护人员故意所为,这种情况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概率上讲是比较小的(作案动机无法自洽);而另一种可能,也就是舆论的揣测,就是“明知自己的孩子不健康所以去换别人的孩子”,坦率地讲,这样的概率也不大,但也并非不会存在(作案动机可推导,但有些违背人性情理)。
只是,真要是“偷换”中的“第二种”情况,那么“姚家人”的悲苦将会显得更加无法估量,而“郭家人”除却会被打上活该的印章,还会被道德审判持续追问,并且作为郭威和姚策来讲也将彻底陷入亲缘的灰暗面,一生难以释怀。
与此同时,姚家人之所以会有追问到底的动力,就在于他(她)们的不甘心,我们可以从先前的报道细节中得知“姚家人”对养子姚策的爱是比较多的”,但是作为人之常情来讲,“姚家人”在看到郭威后,肯定还是希望把最真挚的爱献给他。
只可惜,造化弄人,所有的不甘心也只能在追问真相的过程中得到慰藉。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道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有意倾斜,还是“郭家人”本就无心继续追问真相,在具体的舆论场上,“郭家人”好像始终对彻查真相没那么多意愿。
当然,这些也都只是媒体舆论所呈现出的幻象,并非是绝对的事实呈现。但是作为事件整体的评估,以及案件后续的进展,这些相对微妙的变化总还是值得凝视的,因为对于慈悲,真相,亲缘,人性来讲,本就是意义的混合体,就看谁能在直面自我的时候放下“我执”。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