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姚策生母和养母表情:她们都有哭有笑,为何却陷入一边倒困境?

(2021-03-10 18:49:04)

“偷换风波”虽然在正面舆论场已经“停牌”,但却并不意味着“舆论臆测”会消停下来,尤其关于姚策生母和养母的表情解读,真可谓“一板一眼”。虽然我们都清楚,对于既定表情的显露上,两位母亲都是“有哭有笑”的,但是经过臆测性的裁剪后,就成为“姚策生母总在笑,姚策养母始终哭”。


在一定程度上,“后入为主”的视角下,“错换人生”已被彻底改写为“偷换人生”。要知道,如果不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寻两位母亲的多元表情,是很容易被裁剪后的“信息增量”带跑偏的,因为对于“偷换风波”的考量来讲,媒体舆论从最初涉入时就已经带上偏见。


这导致“姚策生母总在笑,姚策养母始终哭”就被赋予实证真相的可能性。可事实上,就瞬间性的表情,更多的意义在于当时的心情显露,至于跟一段时期内的情绪是否构成绝对性的统一,这其实是无法具体验证的。


因为就照片来讲,它本身是可以篡改世界规模的,并且照片本身也会被缩减、被放大、被裁剪、被修饰、被篡改、被装扮。所以关于照片背后的折射,往往是要考量瞬间背景的,也就是在那一刻,发出表情的主体是什么状态。


只有基于如此的背景考量,所谓的表情性投射才有具体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寻常性的“笑代表开心”、“哭代表悲伤”只能是作为边缘性参考,但凡“后入为主”的进行逻辑自洽,很容易进入偏狭的轨道,走向流言的深渊无法自拔。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交媒体时代之所以会鱼龙混杂,就在于“开篇一张图,结局全靠编”太过容易实现。只可惜,理解的一切可能性都根植于有能力说不,严格地讲,我们永远无法从一张照片理解任何事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安排休息与玩笑的时间”。所以无论是姚策的养母,还是姚策的生母,肯定会有“笑的时刻”(从“错换人生”到“偷换风波”的过程中),即便所有人都认为她们只配哭。


不得不承认,在既定的悲剧纷杂中,媒体舆论容易进入戏剧构建模式,也就是希望当事人们尽可能地配合自己的想象,完成幻想中的剧情。可事实上,当事人们和媒体舆论的关系并不是强关系,彼此只能透过媒介进行影响和反馈,但却无法进行直接的掌控。


这导致,当事人们如何直面真相,媒体舆论根本是无法预料的。所以出现当事人们被反噬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对于既定的影视剧反面角色来讲,观众的代入感如果太强,剧情角色所对应的演员也会被“骂惨”,这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


另外“道德审判”的结构性就在于它能“无限自洽”,以至于任何表情都可以被解读成各种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结构性的情境涉入主要体现在婚礼和葬礼中,比如在婚礼中,笑是正当的,哭就是不正当的,而相反的是,在葬礼中,笑是不正当的,哭是正当的。


这种尺度的构成是比较普遍的,也就导致“道德审视”背后出现“虚伪的回应”,比如在婚礼上以“强颜欢笑”掩盖现实的结合不快,在葬礼上雇佣哭丧队进行悲伤氛围的打造,总之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已经越来越普遍,这种时候真真假假,装傻分不清。


从这个意义上思考,如果姚策的生母和养母真是“戏精附体”,为何非要给媒体舆论留下话茬呢?是因为担忧自己的悲苦怕别人看不到,还是担忧一地鸡毛不够纷杂。所以回到“一边倒”的困境上,多半是媒体舆论想象出来的图景,而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样貌。


与此同时,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在一本书里终结。而今天,一切是非的存在,往往会从一张照片开始。如果形容人们已经患上重度图片依赖症,大概是不会错的。


所谓“读图时代”:是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解构方式,最终参与的公共讨论愈来愈等同于通过照片去讨论它。这导致“有图有真相”已被奉为媒体真理,而对于有逻辑的思辨和解读反倒无人问津。甚至在这样的情境下,有人竟然还提出“配图有利于缓解阅读疲劳”的建议。


只是真要是这样,可能关于案件的卷宗根本不需要事无巨细的文字进行论述,只需要在案发现场简单拍几张照片就可以结案。因此在理解照片断案的问题上,也只能认为它是一种过分强调,但却并不能直接得出结论,所以在“评姚策生母和养母表情”的问题上,也只能作为一种娱乐性来解读,除此之外意义并不多。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