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江西入室杀人案”,随着“凶手”曾春亮的落网,正式进入“解构阶段”。毕竟,在“3死1伤”的惨烈面前,公众太想知道“他为什么杀人”。只是,比起媒体舆论的愤懑,曾春亮的家属可能更加“五味杂陈”。因为,就在今年5月,曾春亮的亲弟弟还在为哥哥的“刑满释放”感到高兴,并在“朋友圈”写下:“我三哥回家,我高兴”。
可惜的是,出狱归来的曾春亮,非但没有彻底悔改的决心,却在3个月后,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曾春亮就算以死谢罪,都是不够的。因为,他的恶行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是摧毁性的,即便时间会模糊伤痛,但是伤疤却永远无法抹去。所以,回到“江西入室杀人案”中,“杀人动机”依然是绕不过去的追问。
只是,从曾春亮亲弟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口风”来看,似乎曾春亮的恶行背后,存有一定的“苦衷逻辑”,并且还认为他是“自愿”被抓获的。曾春亮的亲弟接受媒体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杀人犯,觉得他十恶不赦,但是以我对他的了解,如果没有万分过分的事情,他绝对不会走这条路的”。
对于曾春亮亲弟弟的逻辑来讲,肯定是“先入为主”的。因为,他忽略掉基本的常识:无论怎样,任何人都不该去伤及无辜。另外,曾春亮的亲弟弟还提到:“第二天没有抓住的时候,我以为他已经自我了断了”。在他看来,这样不可饶恕的事情,是不可能逃过法律制裁的,站出来也不能还给人家性命,与此同时,也不能留住自己的性命。
不得不承认,在罪犯家属的眼中,可能从来就不会认为“罪犯会坏透”。只是,对于这种案情认知,看起来很真实,可事实上“忽略掉”程序惩治的意义。因为,对于一起杀人案来讲,除却以“杀人偿命”逻辑来平衡正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透过罪犯的灵魂,去找寻恶行背后的根本性驱动。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去避免“杀人狂魔”的出现。因为,在基本的现实追问中,人们很难理解:为何入狱两次,却又在刚出狱不久,再次走上不归路。这其中的人性是非,可能比判定曾春亮“死刑”更为重要。毕竟,对于惨案来讲,救赎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
要知道,对于曾春亮来讲,他即便十恶不赦,或必须以死谢罪。但是,透过他的成长经历及人生路途,悲剧的底色却无法回避。所以,在“舆论审判”的环节中,除却要毫不留情的“棒打”曾春亮,也要掰开他的过往,尽可能地看到他的“可悲”之处。
据悉,2002年,曾春亮因盗窃罪获刑10年,于2009年刑满出狱,4年后,曾春亮再次因盗窃罪获刑8年6个月,直到今年5月刑满出狱。按照曾春亮的亲弟弟所言,“哥哥的悲剧”多是原生家庭导致的,并且多次强调,幼年生活处境不好。这看起来,好像是为曾春亮脱罪,可事实上,更多是基于人生悲剧在痛惜。
人们常讲“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对于曾春亮而言可能再恰当不过,对于他来讲,亲属也知道他十恶不赦,但是,作为亲属更痛心的是:他一步步走向不归路的事实。尤其对于亲兄弟来讲,肯定有过相互温存的岁月,所以,才会作出“苦衷逻辑”的判断。
于此,我们就要更为理性地去看待“亲属总觉得罪犯没坏透”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曾春亮的亲弟弟认为哥哥之所以一直没有走上“回头路”,更多的原因在于家庭的悲苦及未读过书的结果。说到底,就是将更多的“作恶推动”归咎于环境的影响。
只是,一个人“变坏”其实是很复杂的过程。因为,同样的家庭环境,曾春亮的弟弟就没有走上“不归路”,这就说明,原生家庭并不决定一切。当然,在这起惨剧之前,曾春亮的“两次入狱”也是不可忽视的,按照他弟弟的说法,曾春亮出狱后,为其买了一部手机。
然而,曾春亮出来三个月,他弟弟两个多月都没联系上,就因他不会弄手机,整天都是关机。不得不承认,监狱除却可以惩治一个人,还可以把一个人彻底地抛离社会。于此,在一定程度上,曾春亮再次出狱归来,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融入社会”。
不过,站在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属的立场上,一切的罪恶,都需要曾春亮去承受。但是,站在媒体舆论的视角上,这却是一场无法回避社会性悲剧。虽然我们很清楚“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但是,面对环环相扣的人生,误入岐途的个体,往往也是无力回天。
说实话,曾春亮在犯下命案的一瞬间,就就已经彻底死了,而他的亲属所痛惜的“曾春亮”,更多的层面是在于“一切可以重来的想象”。因为,对于亲属来讲,多么希望他没有犯下命案,多么希望他可以有正常人的人生。多么希望他重回少年。
只是,世间永不完美,悲剧永远继续。曾春亮的悲剧可能还会出现,甚至,对于“杀人恶魔”的生成,我们永远无法给出完整的答案。于此,我们只能在观点中平衡世界,在真相中看懂人性。因为,比起罪犯家属的“痛惜”,受害者的家属的痛楚才最难将息。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