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礼指南:世俗的“攀附套路”为何最容易破败?
春节送礼分“节前送礼”和“节后送礼”,“节前送礼”多是功利性的送礼,“节后送礼”多是亲缘性的送礼。坦白讲,“节前送礼”是为新一年事业或者仕途提前铺路,“节后送礼”是为巩固亲缘关系的一种来往行为。不过,在一个以人情为前提的社会中,两种方式的送礼,有时候也会互相勾兑。
总的来讲,其中的“攀附套路”隐约可见。通常来看,商业上,乙方会给甲方送礼,下属会给上司送礼,具体的理由,多数时候也是不言自明的。至于亲缘关系上的送礼,基本上是为找“家族存在感”。当然,两种送礼的逻辑有差异,“礼品的设定”也会明显不同。
商业上的送礼,多是“重礼”,具体重到什么程度,也和合作的程度有关系。合作的“越亲密”,利益交互“越深厚”,礼品也就“越重”。亲缘关系上,相对就比较生活化,“一箱牛奶”,“两瓶酒”,都是大多数人的基本选择。只是,无论是“送礼者”,还是“收礼者”,真正看重的还是“送礼行为”本身。
说到底,春节就是一个“集中社交”的舞台,各种礼品就是“社交道具”。“有求于人”,或者想找“存在感”,总需要将需求付诸于实物上,这样才算是显得“合情合理”。要不然,单就精神层面的互动,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不落地。商业上的社交,正好借助“春节”,对未来的格局进行判断和裁定。亲缘上的社交,正好依靠“春节”,对过去的生活进行证明和展示。
总之,“送礼”只是表现,真正的核心还是社交本身。但是,就根本上的互动机理,“攀附套路”还是“最得人心”。这其实很悖论,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功利性”的送礼太过世俗,不够纯粹。但是,真正站在送礼的十字路口上,还是会被无情的蛊惑,并且难以自拔。
就社交的境界之谈,人们总觉得“君子之交”最好。但是,作为纷杂的生活来讲,大多数“君子之交”,最后都被世俗淹没,并且显得毫无生命力。但是,这种社交生命的衰减,却是缓慢的。而对于“功利性社交”,但凡利益上和人情上不周,就会迅速破裂,甚至,走向仇怨。
说到底,“攀附套路”本身,就是一种“利益博弈”,以“小利寻大利”的一种过程。送礼者通过“小利”,俘获“收礼者”,以博取更大利益,这是普遍意义上送礼的勾兑逻辑。说到底,“功利性的送礼”,本就是为利益而送,就算打感情牌,也是一种相对掩盖的行为。
这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早已属于“明规则”。当然,送礼也需要讲究时令,作为传统的节日,中秋节,春节,已经形成送礼的气候。无论是“明送”,还是“暗送”都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在一些商业或者仕途上,“送礼”就是一种表态,送与不送,有时候确实有区别。
当然,“送礼”真正是否起作用,还在于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大利”(实际利益交互)能否驱动“小利”(礼品价值)。如果“大利”(实际利益交互)已经消耗殆尽,那么“小利”(礼品价值)自然就会被缩减。最终送礼破裂,人情断裂,从此两不相近。
不过,在“攀附送礼”的范畴中,送礼者和收礼者,都在“彼此消费”。“送礼者”往往被称为会来事儿的人,可事实上,“收礼者”更胜一筹,只不过多数时候装糊涂而已。就现实的考量中,送礼前的博弈,其实最精彩,也最残酷。作为“送礼者”,提前根据“大利”(实际利益交互),而盘算“小利”(礼品价值)的轻重。
而作为“收礼者”,可能也会根据自己对于“大利”(实际利益交互)的盘算,衡量“送礼者”的真诚度。总之,彼此都在盘算,就意味着彼此都在消费对方。甚至,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扭曲的现象,“送礼者”和“收礼者”虽然交接礼品的时候,很是客气尊重。
可是,一转身,彼此就开始算计和衡量。不得不承认,这是世俗之中较为可悲的一面。我们惯常强调“真情实意”,可事实上,绝大多数送礼行为中,都难免裹挟情谊之外的目的。当然,这也是人性之中,比较贪婪的一面,明知道所收之礼,并不单纯,但还是觉得“比较受用”。
不得不承认,春节就是一种传统“紧急集合”,想要把春节过纯粹,其实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大的方向上看,感觉“团聚”是春节的主旋律。可事实上,比团聚更为重要的,还是社交本身。而社交,就容易出现分歧,这也就是为何,每到春节前,总会出现“节日恐惧症”。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无论如何,传统对于多数人的效能还是很大的。乐意不乐意,送礼的行为总要有,商业上就不用多讲,但凡不送礼也行,多数人是不愿意花钱的。亲缘关系中,有时候是一种家族裹挟,总觉得不送礼,人情就会淡。
可事实上,无论如何,人情变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其实和人们对于自我生活的认知变化有很大关系。过去,人们的生活普遍贫瘠时,“礼品的意义”可能就是“人情的意义”,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送礼越来越倾向为一种“生活艺术”。这种时候,“攀附套路”虽然仍可得人心,但是利益交互一旦有变,也就代表所谓的人情破败。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