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对“人造囧途”无可奈何?

社交媒体上,一则被标注为“春节坐飞机遭遇熊孩子”的短视频被热议。视频中,一个“熊孩子”大闹飞机客舱。航班是从德国飞往美国,历时8个小时。整个飞行过程中,“熊孩子”不停地闹腾,发出魔鬼般的嘶吼,几乎逼疯所有的乘客。
面对这样的事情,“舆论的矛头”直指熊孩子的家长,认为是“子不教父母过”。可对于“人造囧途”而言,舆论即使再讲道理,可路人却依旧难逃被逼疯的境地。从视频的记录来看,8个小时中,熊孩子一直保持高能的状态。空姐没办法,乘客更是无可奈何,所以只能硬深深承受。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也不是头一次发生。可每一次发生之后,舆论除却攻击“熊孩子”的父母,并不能就事情本身作出相应的对策。而对于“熊孩子”的父母,碍于“亲子关系”的壁垒,在公众场合下,本能的会选择庇护自己的孩子。
这种一公一私的对峙,理智和人性的博弈,很难用对错和合理给出结论。于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该讨伐的继续讨伐,“熊孩子”千篇一律,“人造囧途”却只能硬深深承受。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年人在给予孩子保护的同时,不得不沦陷于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和旁人的立场终将难以执中。父母眼中,孩子再怎么熊,也是自己的孩子,批评归批评,可心底藏着真爱。旁人而言,只是关注公共场合的秩序,至于孩子会不会被伤害,绝大多数人好像不太关心。即使关心,也只是停留在公共标准层面。
于此,“熊孩子”注定是父母和旁人的“搅屎棍”。不仅自己臭烘烘,也让周围的人陷入厮杀的境地。过去人们常用“淘气”描摹一个人孩子的怪癖,现在人用“熊”。淘气中有些许可爱的的气息,可“熊”的标签里,却是面目可憎和无可救药。
很多时候,“熊孩子”自己可能还不清楚周遭发生什么,只是囿于自己的小世界进行犯浑。可父母却成为代偿罪恶的众矢之的,旁人一下子变成气势汹汹的坏叔叔和坏阿姨,他们厮杀着,他们焦灼着,共同勉强维持着“人造囧途”。
对于,“子不教父母过”而言,这是较为公认的一种舆论大棒。虽然指出事情的本质,但却很难缓解事情发生时的尴尬。“因为年龄小,所以就犯浑”,这好像是“熊孩子”对于“孩子特权”最大的滥用。当然,“熊孩子”自己也很清楚,犯浑有时候就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证明给父母看,证明给旁人看,证明给这个世界看。
可惜,这场存在感的实践过程中,却充满伤害逻辑。不仅让旁人难以忍受,相信在场的父母也是没有办法。很多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可以适当体罚。可是,公共场合下,体罚或许并不能解决问题,弄不好还可能会被认为“虐待孩童”。
不得不说,“熊孩子”的父母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平日里就深受其害,更为无奈的是,“熊孩子”犯错,其父母还要乖乖背锅,真是无奈的逻辑。同样,旁人更是难以去解决。作为路人,多数人真是不愿意去管这种“闲事”。“垃圾人”太多,谁都不能保证自己遇到的人都是正常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多数人在陌生环境下的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本来就快,人与人的耐心阀值越来越低。作为“熊孩子”的父母而言,如若熟悉自己孩子的脾性,就尽量提前哄好自己的孩子,避免影响公共场合下公众的正常活动秩序。而对于旁人而言,遇到“熊孩子”,也最好别用愤怒去直接回击,因为愤怒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局面彻底崩溃。
所以,我们一边要承认,世间需要有共识,一边也要承认,世间存在奇葩。有些“熊孩子”的父母很讲道理,有些“熊孩子”的父母很不讲道理。遇见讲道理的父母,很多事情会变得好沟通,遇见不讲道理的父母,结局自然就是“游走的熊家庭”,场面自然就会更加失控。
于此,“人造囧途”也只能走向死局,“熊孩子”闹翻天,亲生父母闹死心,旁人接近疯人的边缘。除却舆论等待冷却,熊孩子玩累歇菜,似乎真的没有很好的解决之道。面对“熊孩子”,单靠批评孩子的父母,或许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本身,而且弄不好会让旁人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舆论上一直都是“群殴式”,即便“熊孩子”的父母很憋气,可也是难以辩驳。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