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电影票房13亿:观影的走高是在替代串门的消逝

大年初一,去看了《捉妖记2》。电影本身并没有过多出彩之处,反倒是影票难买,影院拥闹的局面让我感到诧异。落座的时候,整场座无虚席,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家庭式的组团观影是主流。我甚至怀疑,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根本不是来看电影的。而是为顺从儿孙的孝心,像串门一样营造春节的热切气氛。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春节档”就是“家庭档”。作为电影的运作,制作方或许早已吃透国人的情感传统和生活轨迹。他们很清楚有回乡过年的存在,就有进城过年的存在。这种双向代偿的模式非但不矛盾,反而为电影市场埋下金矿。
像《捉妖记2》,全程充满动漫气息,并且夹带人伦传统,自然很符合“家庭档”。而《唐人街探案2》的喜剧特色,更是将团圆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如《西游记女儿国》,《红海行动》,《熊出没·变形记》,《祖宗十九代》。即使不看电影,也能从影名中窥探出观影群众是谁。反正都是“家庭档”,被圈粉毫无违和感。
于此,如媒体报道的票房数据,“春节档”首日破13亿票房,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当然,作为单日票房的新纪录,这其中除却家庭档的标签推动。更为重要的是,在城市里过年,串门的习俗已经濒临消逝,一家子除却在家里吃饭聊天,就再没有将春节延伸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自然就需要另一种互动方式作为调剂。而电影作为一种多元的集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年龄的需求。于此,以家庭式的观影便瞬间爆发,自然票房就高起来。当然,这其中的带动力量,还是基于年轻人。
他们一边补偿平日里对孩子的陪伴,一边希望老一辈父母能多尝试一下新的生活方式。电影本身的高度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共度时光,这大概是多数家庭集体观影的主要用意。
当然,票房之所以走高,还是有赖于生活水平本身的提高。作为电影而言,已经不再是“谈恋爱工具”或者“文艺青年专利”,它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调味剂。即便父辈一代的认知中,还是以食物为重,可是儿女提出来孝敬一回,相信也是不会拒绝。不得不说,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就如国人对待旅行的认知一个道理。
过去,人们总说国人观影频率少,认为国人不懂生活,可实际上最大的壁垒还是“生存线”。那个时候,多数人的认知里,觉得看一场电影不如买一篮鸡蛋更实惠。所以,对于过往的人们,更青睐于不用花销就可以实现的“串门”。人们通过走亲访友,聊天喝酒填充彼此间的无聊,可在自我空间上并没有太多满足感。
而现在的人们,平日里的社交已经很密集,工作的交替,人事的纷杂已经很疲惫,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里,自然也不太愿意出去串门。取而代之的是希望与家人亲近,与自我对话。所以作为释放出口而言,电影这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就成为一种首选。
而电影本身的多元化,将情感、文化,习俗、人群、偏好一下子汇集起来,自然很容易形成共情或共鸣,也适合家人之间的二次交流和代沟打通。不得不说,人类为寻找自我,在不断刷新社交的方式和维系的模式。与其说是串门文化的消逝,不如说是生活方式的精进。
社交媒体上,虽然仅从电影市场本身的潜力给出通告,舆论上又聚焦在影片的观赏度上持续升温。但这依旧难以掩盖时代变化下,新型生活方式给出的商业红利。电影本身所承载的价值,也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商业的、娱乐的,观念的、教化的、思考的、哲学的、生活的、情感的、科技的。
不过,就“春节档”而言,多半以娱乐为主驱动观影。因为娱乐包容性强,比较易于普适。这有商业行为的考量,也有市井生活的写实。就如串门中所涉及的话题一样,多半是“忆苦思甜”,“憧憬未来”,“情感升华”,“围桌麻将”,基本上也都是娱乐性为主。
从人们的社交本质上而言,观影和串门也算一脉相承。都是通过互动,实现情感上的升华和个体上的认知。于此,对于惊人的票房而言,在评述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明白这是人类生活方式进化的一部分。而这种进化,总是由低到高,逐步向上生长。
“串门”代表一种聚居特征,是个体对外力抵抗较弱下形成的一种社交模式。而“观影”则代表小群体的自我娱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个体对于外界的对抗越强,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大,人们就越倾注于自我娱乐,而非聚集在一起互相娱乐。当然,这种分离也是在一定层面上的,而非绝对的自我化。
所以,对于“大年初一电影票房13亿”的理解,我更倾向于一种社会的进化,而非简单的数字流水和经济增长。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