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吹响“仪式感”的集结号

岁末早春,温情与温暖一起涌入人们的怀抱。每一年的今天,都有特定的序曲。“仪式感”里的记忆是在变化,可人们对于美好的希冀从来没有变。“年夜饭”还是那么丰盛,“春联”依旧那么大红大紫。每一个人都被岁月推着向前,每一个人却也沉淀着自己的成长。
虽然,人们的富足将年味淡化,可“仪式感”里的聚合力却从来没有丢失。不管是文化层面的“祭祖拜神”;还是情感层面的“团圆忆苦”,都真切的映照着人们的欢乐状态。春节的琐碎细节,确实在变化,这符合人类进程的逻辑。每一代人都会遗忘,但每一代人也会传承。不同的时代,生活确实不同,可那些被时代消散的年味却以另一种形态继续走高。
那些“穿新衣,吃大肉”的场面,早已不再是对饥饿记忆的对抗。可“妈妈的味道”、“父亲的手艺”却成为儿女们对味蕾最好的补偿。过去的“年夜饭”,算是一个家庭“伙食的最高标准”,可现在的“年夜饭”,更多是为那些在外奔波的儿女“集中代偿”。
他们虽然可以吃尽天下美食,可家宴的味道却无可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似乎“年夜饭”也是一种乡愁的牵引。里面有“亲子的互动”,也有“游子的思念”。坦白讲,世间有面条无数,可家中的那碗“荷包蛋龙须面”,却是人间美味,永远留存。
当然,春节里也不尽是“合拍”。老人们还是喜欢“忆苦思甜”,喜欢盘问儿孙们的婚恋情况;中年人开始融入网络,除却打麻将他们也看直播;年轻人依旧害怕逼婚,但比起亲人的团聚,那些都不是事儿。说到底,亲人不会为难亲人,亲人也不会看亲人笑话。无论如何,一大家子能聚合在一起,或许就是幸福的。
很多人总说,春节在异化,亲人间越来越陌生。可实际上,只是人们的生活格局在异化。同是一家人,让生活的力量离散到五湖四海,最终的结局自然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可我们不能因为有陌生,就放弃那些曾经的熟悉。说到底,每一个人向家庭的熟悉努力一分,家庭中的陌生感就少一分。
春节确实越来越“仪式化”,可这并不代表它本身的消逝。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一种滚动,其中有“丢失”(文化或生活方式),也有“新生”(文化或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丢失”,就否定“新生”的存在,也不能因为“新生”的存在,就唱衰“丢失”的传统。
每个人即使是这个时代的“孤岛”,可还是应该被联系起来,成为完整的新大陆。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孤寂中走的更远,每一个人才能完成“乡愁救赎”和“他乡救赎”。所以,春节更像是国人的“集结号”。
文化的、情感的、宗族的、食物的、传统的、娱乐的最终汇成一场盛宴,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打开方式。他们证明自己存在感的同时,也能告诉亲人们,自己活的很开心,很幸福。每一个人拥有自己,也给予别人,这或许就是春节最好的样子。
春节本身并没有变,它也不创造价值观,更不引领价值观。它只是作为“集结号”,每一年定时定点的吹响,让每个人在其中寻回祖宗的传统,植根时代的回音。我甚至认为,在社交软件上群聊和发红包,与过去围炉夜话是同一回事。虽然,互动形式在变,可骨子里传递的观念和欢乐并没有变。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还乡》一章说道:“因为在你身边,一切都是敞开的、明朗的;在这里,连时刻也以较快的脚步奔跑。”说到底,还乡是快乐的,团聚是愉悦的。每一人向他乡迈进的同时,也注定会不时的眺望故乡。
人们在掩饰他乡的不易,实则就是维护故乡的体面。这种殷切而朴素的情感里,每一个人都是乡愁的“救赎者”。在经济大潮的涌动下,人们的团聚时间并不长,这就让春节“集结号”的意义更为深远。
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异化。如若只是被动的接受“年味”的寡淡,或许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浪费。所以,对于春节“集结号”的功能,我们非但不能轻视,而是要尽可能的利用周遭的资源,将春节的氛围营造起来,将遗失的故乡一笔一划的描摹。
春节本来就是一个工具,集结号从来都一样。用好便是重启人生的开关,用坏便是口水满天的容器。不管怎样,人们不能因为超越老祖宗之后,就看不上老祖宗。我们即便选择新的“春节模式”,可一定要敬畏曾经有过的“春节模式”。我们终将失去未来,可我们必定属于过去。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后一篇:我们为何对“人造囧途”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