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报道,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又称“11·12事件”)首次曝光,是在《安徽商报》一篇发表于2015年12月24日的报道中。在1500多字的篇幅里,受访者或是以化名出现,或是以“马校长”“朱局长”“杜书记”“相关负责人”笼统称呼,就连作者署名,都只是一个含糊的“本报记者”。这个“本报记者”到底是谁,不署实名难道有什么隐情?按照新闻中的叙述,第一个记者被“摆平”,第二记者很不甘心,但是最终邪不压正,第三个记者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东窗事发了。事情的经过,其实不用详细描述,我们也应该有个很清楚的逻辑了,就是请领导吃饭的破鞋逻辑,再加上怕媒体监督,就利用钱权逻辑去摆平,对于这些破鞋逻辑而言,终究还是纸包不住火,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
然而,对于这样腐败事件,我们看到了更可怕的事情,就是媒体尽然被权力意识摆平,这种集权逻辑腐败比贫困生请领导吃饭更可怕,可怕之处就在这里:一起公共事件发生后,媒体曝光,还原真相,继而启动问责机制,本是最基本的处理路径,也是公众最起码的权利诉求。然而现在人们却失去了这种权利冲动,并且表现出一种“认命”式的悲观态度。换句话说,在一些贫困生和围观民众的眼中,真相是可以掩盖的,媒体可以被摆平的,错误是可以蒙混过关的,责任也是可以逃避的,唯有权力的知错就改是无法实现的,并且这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正常和理所当然,无法撼动。显而易见,这种正常背后,是民众对权力认知的不正常。如果说公众对此次招考本身的质疑表达的是一种失望情绪,那么所谓“媒体被摆平”则分明写着“绝望”两个字。问题是,这种绝望究竟从何而来,是以往类似经验的习得,还是相关部门的拙劣表现给了公众最恶意的想象?
我们惯于言说“你懂得”,在各类公开场合下,我们深怕说错话,尤其对于有头有脸的知名人士而言,更是比较谨言慎行。最近在网易问吧里,给开了一个问答专家平台,里面就有很多人老是反问我:“如果没有真相,你就是说多少,回答多少,都没有什么用处”。这对于我而言,其实就是敢不敢说的问题,如果我说了会怎么样?这些其实是目前很多公开发表言论人群的一个困境?回到新闻本身而言,我们看到的是媒体的话语权很鸡肋,尽然能被地方的机构进行控制和摆布,这种对于大环境的刺激和打击真的是一种不可逆的伤害。这样的伤害只会令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对所生存的环境没有安全感。如果贫困生为了补助也要请领导吃饭,记者为了利益和领导苟合,那么我们的社会到底还能有多少美好和真相呢?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件仅仅是个案,但是这种事件背后,我们更希望能让相关机构惊醒,社会惊醒,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回归常识。
公众可以容忍政府部门犯错,但前提是政府部门必须让民众相信,自己有纠错的能力和机制。这是一条底线,一旦失去了这条底线,相关机构会被习惯性地猜忌,民众则始终处于被伤害的角色,从而两败俱伤。对于这起问题“贫困生请领导吃饭”事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就事论事地查明事实,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更要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公众对政府部门如此不信任?事实上,这样的反思,也是很多地方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回避,因为潮流向前,跟不上就会被丢掉。
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