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为什么难逃变革失败的魔咒?
企业变革系列一
变革!变革!再变革!相信这是无数企业家心中的呐喊。但是,变革带来的更多的不是希望,而是痛苦。那么变革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企业家真的难逃变革失败的魔咒吗?
事实上,不是企业家变革的愿望不够强烈,而是变革的意愿过于强烈。着力于按照正确的答案去纠正、去改造,而不懂得让变革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变革为什么往往失败?变革不是说服与教育、纠正与改造的对抗
为什么变革不但无法推进,还会制造出更多更难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变革中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通常人们的变革逻辑是,首先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在这个原因的对面上寻找原因。比如你认为企业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员工太自私,没有凝聚力,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就会强调奉献、团结等理念。
这一变革的逻辑的出发点是纠正与改造,是说服与教育。这种方式的背后是一种对抗,是通过对抗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但是,对抗能够带来的,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冲突的加剧。拿酗酒来说吧。
酗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酒的消费必须加以限制,但是禁酒反而成为问题,因为酗酒者有增无减,地下酒厂林立,低劣的品质,更使饮酒成为大众保健问题,政府不得不成立特警缉捕私酒商,这些警员常会贪污等等,对抗式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改变,反倒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接近海岸的水下沙洲就像水坝一样,能阻止海水回流大海。当水压逐渐增加时,沙洲最终会被冲垮,从而,当水流从底部奔涌时,便会产生一股激流。任何不幸进入这个激流流经路线的人,都会被冲离海岸。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会怎么做呢?就是奋力逆流游向岸边。但是,即使是最强壮的游泳者,也无法与这股激流的力量抗衡。而逃离激流冲力的正确办法是,沿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游,直到你逃出激流流经的路径。这告诉我们,对抗是解决不了问题,它只可能让问题变得更复杂、更难以解决。
为什么说服与教育、纠正与改造是无效的?没有人愿意被动的改变
为什么通过对抗的方式促发变革往往招致失败?为什么说服与教育、纠正与改造是无效的?这是源于一些普遍的心理模式:
第一、人都有逆反心理,不仅仅是孩子。只要一个人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他往往可以给自己找到一个理性的依据。比如一个人不想改变坏脾气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性格是天生的,是不可以改变的。合理化是人舒缓认知不协调的方式,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认为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当他无法控制脾气时,就会非常痛苦。
第二、人喜欢示强,而不是示弱,中国人说“人前显贵”。这是进化的自然结果,比如一些体表颜色鲜艳动物,通常是有毒的,但有些动物没毒,也通过颜色鲜艳的体表警示对方,这叫警戒色。再比如女人喜欢高大魁梧的男人,男人喜欢漂亮、身材好的女人,就是因为这些表征预示着一个人具有更优良的基因,健康状况更好,生育能力更强。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被人轻视。
第三、人都相信自己是对。在生存是第一要义的进化中,人更习惯于相信自己,而不是别人。同时,人往往具有过度自信的特点,或者或叫信念顽固,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时,就会寻找能够证明自己对的事实和数据,反之当一个人认为别人错时,就会寻找能够证明别人错的事实和数据。
一句话,没有人愿意被否定、被轻视、被控制,没有人愿意被动的改变。
如何撬动变革的杠杆?让变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那么,该如何撬动变革的杠杆?谈到这一点,就不能越过管理学大师约翰科特的变革八步骤。在这八个步骤中,更多强调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如何让变革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下面,一一说来。
(1)增强紧迫感:如果一个人不想做,那么谁也无法强迫得了他。变革的起点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正是出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科特教授专门推出《紧迫感》一书。这一步正是通过对市场威胁与机会的重新认识,解决“我想变革”的问题。
(2)组建领导团队:通过说服、改造,是无法获得紧迫感的,而且在变革的关头,与其改造,不如选择具有紧迫感的人。雷富礼在拯救宝洁的过程中,首先更换了一半以上的高管。他说,“(他们)不太可能以正确的心态去承担我们需要做出的艰难决断额选择,并通力合作把公司带到更高的层次。”
“你要在头100天里做出自己尽可能多的人的决断,因为你必须尽快让你的团队进入角色。”所以这一步承上的作用是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启下的作用是推动变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理清改革的顺序,为解决方案的提出做好准备。正确的人到位,就不怕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案
(3)设计愿景和战略:这一步的承上作用是,借助愿景和战略目标对人内在价值的驱动,对人长期的利益诉求的满足,增加“我想变革”的意愿。启下的作用是通过战略步骤,为愿景的实现提供可行性。这个步骤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在为“我能变革”提供前提。
(4)传播变革愿望:这一步继续推动变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质在将“我想变革”、“我能变革”的意愿从一个团队扩展为一个企业。
(5)授权行动:当“我想变革”的问题解决了之后,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我能变革”。授权行动通过消除障碍、阻碍性的制度、文化等等,来解决“我能变革”问题。
(6)创造短期成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长期的面对无成效的结果。变革,必须有短期的成效,哪怕那个成效对最终的目标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但是,只有一点成效,就会增强“我想变革”的意愿,就会增强“我能变革”的信心。加之利益上驱动,就会促成一个变革的滚雪球效应。
(7)巩固成果并进一步推进变革:承上的作用是警惕获得初步变革成果后的松懈,用一个个微小的成效催生大幅的变革。从小规模比变革推向大规模的变革。
(8)将新文化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的固化作用,将数量有限的变革转化为持续新的变革。可以将一批员工的变革理念和行动,转化为几批员工的变革理念和行动。
科特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变革基调,替代“分析→思维→变革”的传统基调。这二者的差别是,前者帮助员工发现问题,后者告诉员工问题是什么;前者希望员工在情感的冲击下,愿意参与变革,解决的是“我想变革”的问题,是主动的变革,而后者则是希望员工通过信息和分析的作用,更正或摒弃错误的思想,解决的是“你应该变革”的问题,是被动的变革;前者的重点是让变革向正确的方向推进的,而后者的重点则是在纠正出现的问题,在说服人们按照正确的方式采取行动。前者才是变革的核心。
案例:汉莎商学院是如何建成的?让每一个项目都为大学添砖加瓦
托马斯·萨图伯格离开戴姆勒-奔驰,执掌汉莎航空人力资源部时,他有一个梦想:建立德国第一所企业大学汉莎商学院。然而如此崇高的计划却遭遇了严酷的寒冬。那时,汉莎还处于转型中,从以前的国有航空公司转为私营企业。不少基础的人力资源工作还是一团乱麻,过时又抵消。一个成本削减项目在全公司内展开,每个部门要在未来5年内,每年砍掉4%的费用。
萨图伯格很快就认清了形势,他觉得这个目标还是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好。他投入了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但是,他从未放弃那个计划。相反,他把眼前这些必须做的任务全部当作汉莎商学院的奠基工作。这种想法激励着他去挑战这些工作,不是去终结它们,而是把它们当成迈向目标的阶梯。随后,他利用这些项目在工作树立起的威信,发起了一系列独立的项目,每一项都为他的大学添砖加瓦。他将这些学习项目作为独立事件一一推出,而不是作为某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并一个接一个地寻求认可。
其中一个项目是系统的模仿那些优秀公司的最佳经验,比如通用电气和德意志银行。另一个是个很受欢迎的项目:为汉莎各部门的经理们搭建一个论坛平台,让他们相互学习。第三个项目则是一个针对信任经理的较传统的培训项目。
到了1998年,计划中的大部分元素都已各就各位。萨图伯格得知自己旧东家戴姆勒-奔驰已决定开办企业大学。他将这个消息告知汉莎的最高管理层,并借助公司对成为全德最佳管理公司的愿望,他迅速获得批准,立即宣布了汉莎商学院的成立。这是德国也是全欧洲的第一所企业大学。
从那时起,汉莎商学院开办了硕士学位课程,以及无学位的管理课程,并在全球范围内与一流的学术机构开展合作。在航空公司私有化的战役中,汉莎商学院成为推动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
整整4年,萨图伯格遭遇了许多停滞和挫折,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他耐心地等待时机,逐步雕琢出大学的关键构件,并把每一步的小成功都作为下一步的铺垫。最重要的是,在公司财政紧缩的时候,他没有公布计划,因此没给别人留下否决的机会。直到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他才将之公布于众。
相关文章:
43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没什么可高兴
坏的管理实践是如何扼杀人性的?
成熟的管理如何导致员工的无能?
为什么不可高估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商业竞争胜负的原点在哪?众人皆对我独错
中国企业如何在危机中不战而胜?(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