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已在家DIY重庆火锅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典川菜 |
重庆火锅最初名叫毛肚火锅,毛肚火锅的童年形象是:挑担叫卖,走街串巷,颤颤悠悠漂泊于重庆府的九门八埠。挑子的一头是一座红泥小火炉,上置一只带“#”字格的洋铁盒,里面翻滚着黑不溜秋、麻辣成鲜的卤汁;另一头则是盛装牛杂、调料、碗筷、板凳的橱架。挑子择地而顿,一声长喝,周围一些生张熟魏便呼啸而至,围着挑子受用起来。一人一格,鼓腹而歌,菜饱酒醉,扬长而去。后来吃的人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就把毛肚火锅请进了小饭馆定居,登堂入室,成了正果。泥炉依然,洋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其菜式、堂面、规格、器具、味道、技艺诸项均有长足的发展。众食客再也不会为一饱口福而受风雨之苦。这种方式极富传染,大家群起效法,越做越好,重庆市面上的火锅店渐渐成了气候。从此,毛肚火锅告别了它的游牧时代,由荆钗布裙摇身变化为小家碧玉,并流传四方。
吃火锅不同于吃川莱,菜看上桌举箸便知它色香味形诸方面的水平如何。菜肴质量的优劣全仰赖厨师水平的高低,而食客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既定事实。品尝火锅却不同,还得看食者有无经验,是否能根据涮料的不同质地,拿准入锅涮烫的火候,恰到好处掌握好入锅的时间,使自己涮烫的原料该脆的则脆爽不绵,应细嫩的能入口化渣。因此吃火锅每个食者都得参与操作,并且也是对自身烹饪水平的鉴定。
吃火锅要凭经验,常吃火锅的人只用眼观察,便能知晓所烫的原料是否火候恰当。毛肚和鸭肠是较难掌握的两种原料,食家根据它受热后的形状便能判断出是否烫涮得恰到好处,于是便总结出了“毛肚要起泡,鸭肠要起圈”这两句吃火锅的至理名言,也摸索出了一些涮烫品尝的套路。
来北京有好几个月了,生活中少了重庆那火辣辣的火锅,好像缺少了点什么,虽说平时也曾在北京的火锅店吃吃火锅解解馋,但随便怎样吃都觉得跟在重庆吃到的火锅不一样,昨天老父亲来北京看望我们夫妻,特地从老家带来了火锅底料,泡菜等一些乡土特产,让我实实在在的高兴了一把,今天一早就拉上老公去菜场买菜回家做火锅来好好吃一顿。
吃火锅的菜,因为人少所以菜品不多,在重庆吃火锅最为经典两道菜是毛肚和鸭肠,但在北京我没有买到这两种菜,所以就免了换成了肥牛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