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孟学祥
孟学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68
  • 关注人气: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涂鸦(四十二)

(2012-06-28 16:41:00)
标签:

李建军

吴国盛

文学批评

小说伦理

科学误读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早知道李建军是一位锋芒展露、个性鲜明的青年批评家,他在来给我们讲课之前,和我们见了一面,那是在召开川妮和朱山坡作品研讨会的时候,他和邵燕君一同来参加研讨。在听了部分同学对川妮和朱山坡作品的研讨发言后,两人分别发了言。记得那天他们的发言都很尖锐,对两位同学作品的批评也很深刻。特别是李建军,他一针见血的直言批评意见,和毫不隐讳的小说观点,以及敏锐地面对大家的提问,让人印象深刻。625日上午他又给我们讲了一堂课,这堂课的标题是《小说伦理与去作者化问题》,但比起他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来,讲课就逊色多了。

虽然临近结业,精神有些涣散,但当李建军走上讲台坐到面前时,还是打起精神,进入了认真听课的状态,并虔诚地不时做着笔记。尽管如此,还是感觉有些地方不对劲,这种不对劲也许是自己的理解误差或理解不透,感觉听到的主题和内容衔接得不是很好,最后对这堂课的接受印象就不是太深刻。回到房间后翻开笔记本,慢慢咀嚼,慢慢梳理,竟然梳理不出想要记下的听课要领,真是十分惭愧。

627来给我们讲课的吴国盛教授,于我来说,却很陌生。在网上查了资料后,才知道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因为总是处在一种孤陋寡闻的生活环境中,没涉入过吴教授研究的领域,再加上阅读量不大,没读过吴教授的著作,对他本人也就无从了解。

好在网络很博大,网络可以将很多不认识的人、不知道的事以及一些不自己不涉足的文化领域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供人阅读,让人有印象。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我先入为主地对吴教授本人的工作情况和研究方向进行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对他来讲课的内容就有了一些印象,然后对他讲课的主题就不再完全陌生。  

吴教授讲课的主题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这堂课吴教授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入手,阐述了两种不同文化发展对科学的完全不同认识。就有很多让人明白的东西,比如科学就是科学,并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科学技术,即认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就是科学等。吴教授对科学解读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并从中悟到了一些长期困扰我们思维的东西。这堂课记得很认真,听得也很仔细,因为很多观点只能自己领会,就不再形成文字放到这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