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涂鸦(四十三)

(2012-06-30 04:21:41)
标签:

格非

文学经验

创作

反醒

领悟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遗忘才是最深刻的记忆”,这是一句把人的内心抓得透不过气来的话,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句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谶语。这句话是大作家格非在给我们讲课时说出来的。在这之前,我并没有刻意去想很多东西,更没有去细想遗忘和记忆的关系,听格非这样说后,才仔细去思考,思考后才发现,生活中真正迫切想记住的东西,恰恰就是这一路走来中很多被遗忘的情节。

说实在话,对能与格非这样的大作家见面,很期待,而对格非的课,却不怎么期待。这段时间,因为要临近结业,课堂上就充满了离校前的纷乱和浮躁,这种浮躁的气氛仿佛也感染了来上课的老师,一些课听起来就感觉比较吃力,也难深入内心。没想到格非的课讲得那么好,一下子就勾起了内心的共鸣。

“经验是人生获得的某种真知见识”。格非讲课的题目:《什么是文学的经验》。这个题目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格非却把它讲出新意,讲得风生水起。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创作就是作家的经验,作家创作的作品就是作家经验的文字综述。格非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经验问题的时候,做了更深刻的表述,他认为很多写作者,恰恰不是在表达自己的经验,而多是在表达自己的观念。

为了佐证自己对经验的理解,格非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他说他的那些喜欢写作的学生,都喜欢以父母为素材进行创作,但因为经验所限,就写不出父母的那种经验感受出来。他还谈到了他与儿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儿子,就像是一对朋友,常常探讨很多问题。他说很多人都有与父亲一道去钓鱼的经验,但写到自己和父亲去钓鱼时,却没有写出父亲钓鱼的那种感受,写得最多的往往都是钓到鱼后的快感和欢乐。格非说他与自己的儿子去钓鱼,他关心的并不是能不能钓上鱼,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儿子的身上,与儿子说话,时不时地用手拍拍儿子的肩膀,让儿子时刻感受到父亲的关注和温暖。

“文学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来呈现它的基本经验,它需要作家精通现实,同时也需要精通魔法”。格非认为经验是有时代性的,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长久永恒的,所以,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够读懂作家的创作经验。如一个时代作家的经验,换到另一个时代后也许就不会让人接受。他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为例,谈了如何对待爱情的经验问题。过去作家们在作品里描写的那种爱情观,在今天的青年人看来,就很荒唐,那种隐晦的,渴望和期待的爱情追求,现在的青年人都觉得不可理喻。他说他的学生们告诉他,他们追求爱情的方式就是直接表白,爱就爱,不爱就拉倒,然后再重新寻找,重新表白。

“很多小事是构成我们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暖的东西”。格非以他多年来的创作经验诠释了文学创作的意义,这样的诠释有利于帮助我等文学爱好者重新去理解文学创作,重新去领悟文学创作的真谛。格非认为写作是一种召唤,给原来几乎忘掉的东西赋予某种形式,构成一段永恒的经验,构成作品里看不见的最本质的东西。长期以来,因为总是写不好作品,因为写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影响,对自己的创作就不免生出了怀疑,甚至于还产生了不想写的念头。而今天格非的一段话却让人感受颇深。“文学好比在海洋里建一个岛屿,虽然不能改变海洋的性质,但可以让我们的岛屿高于海平面之上(大意是这样,不一定完全准确)。”

格非的课讲得很风趣,也很实在,让听课的人很有收获,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学就是经验的载体”、“经验与他者的关系”、“文学必须要有反醒的力量”等,都引申出很多思考的东西,而很多精辟的语论更是让人听过后就难忘怀。是的,“有些知识可能与已无关,但它可以照亮自己的经验”。(以上引号中的文字都是自己听课中的记录感受,大意如此,不一定是作家的原话,多请谅解。)

格非是著名的作家,在此,我把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介绍摘录于此,以示对作家本人的尊重。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格非文集》(三卷)、《小说叙事面面观》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