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鲁院笔记之二十  篆刻作品《孟学祥印》一方

(2012-05-24 21:13:10)
标签:

转载

分类: 其它

篆刻作品《孟学祥》(一方)

 

[转载]鲁院笔记之二十 <wbr> <wbr>篆刻作品《孟学祥印》一方
《孟学祥印》3x3cm (篆刻) 

  

      老孟,夜郎王。

     “五一”鲁十七学员忙于回家,整个大楼还真安静,唯一的几个留守人员和保安在看护着这个中国文学之精神家园,万物寂静,鲁院花开花落,虫鸣蝶舞,绿草葱葱,天格外蔚蓝,蓝蓝的他妈的发慌。只留下没回家的几位,因为种种原因,在思念着远方的家人。来鲁院多日,还没有认认真真看过鲁院的院子,这两天,独自一人,慢悠悠地散步于鲁院的朝花西拾下,落日的余阳,懒洋洋地走回家,一日的辛苦,好似有点疲惫。知道这两日,才感到鲁院的院子真干净,收拾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大师的雕塑依然陪伴着这个中国文学的净土,面容依旧慈祥,和蔼。

     餐桌上有两学员,一个是老孟,一个是我,看到憨憨可爱的老孟,稀里糊涂地吃着午饭,晚饭,百嚼无味,一日三餐还得吃。头天,老孟兴致勃勃地去了圆明园,累了一天,老孟石破惊天地写出了《圆明园不应该收取门票钱》一文,叫板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提出老孟自己见解,也是中国人应该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老孟说:“圆明园不应该收取门票钱。当我站在一片废墟上凭吊一段历史的时候,我对圆明园收取我的门票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尽管这门票钱不多,尽管我能够拿出这一笔钱,但是以花钱购买通行证的方式去凭吊一段历史,去感受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耻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耻辱。”(引自老孟博客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44d110102e335.html)

     老孟还说:“这是谁也不能忘记的历史。但就是这么一段耻辱的历史,今天却被一堵围墙圈了起来,每一个想要见证这段历史残垣的中国人,都要花上一定的门票钱,购买上一张门票后,才能得以见证和了解。我无法理解,这么一段历史,应该是敞开以让国人凭吊,让国人记住并加深记忆,不忘国耻才对。却何以变成了某些管理部门找钱的工具,用来向国人兜售,让每一个想要凭吊历史的人,只有花了钱后,才有资格走进这段历史中。在西洋楼遗址,我碰到了一群在这里参观凭吊的学生,我问带队的老师学生进来要不要购买门票,老师告诉我他们也是买了门票才被允许进来。我就更无法理解了,这样一个有历史现实意义的地方,应该是孩子们接受历史教育的校外课堂,而这样的校外课堂,连接受教育的孩子们都要交钱购买门票,才能到这里来感受一段耻辱历史的话,就更加让人感到悲哀了。由此而想到我到过的国内许多历史教育基地,除了少部分是敞开让人免费进出外,大多数都是用高高的围墙圈围起来,然后让人花钱购买门票,才得以进去接受所谓的教育。这种变味的教育基地,还能够给人们带来多少真正的教育?而圈围历史,用历史的耻辱或者历史的真相卖钱,难道就真的让人心安理得?”。(引自老孟博客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44d110102e335.html)

    老孟最后困惑地说:“历史让人清醒,现实有时却让人很糊涂,就像我坐在电脑前敲打这些文字一样,对当今世事变迁和变迁中一些莫明其妙的举措,依旧感到相当困惑。”(引自老孟博客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44d110102e335.html)

     老孟这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憨厚与质朴,让谁都觉得亲切与踏实,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呐喊,有责任说话,尽管这话并不一定会有谁听见,但老孟却会能让自己嘴里说出来,匹夫是也。

     从圆明园归来的老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后,与我欣然又去了琉璃厂,原先听过琉璃厂,后来又看到一本小说好像是都梁《荣宝斋》,加上自己一直是学国画专业的,对琉璃厂不太陌生,就特想去一趟。去年有机会来京,就住在琉璃厂周围,走不过两分钟,却没有时间游玩这个文化圣地,甚是遗憾,今又来,住的较远,又加上太懒,还是没有成行,在大家回家的“五一”,没想到,老孟成了知音,游琉璃厂。

     从网上挡了关于琉璃厂的资料: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很多。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

     位于现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两人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后,来到了这里,看到的满是文化气息的一条古街,可能现在叫聪明的北京人改造的不成样子了,但还是作古出原先的仿古建筑,挣去很多人白银。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当荣宝斋最为出名,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不知您仔细看过《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和那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里面那位蓄着长胡子的著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想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著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

    琉璃厂,还要记住中国书店这个名字,老孟就在书店买了两本字帖,揣在怀中,说回去好好练字。中国书店,专门收集中国历代古籍、碑帖、拓片、各类旧书、报纸杂志,发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关的各种图书及画册,兼营文房四宝,还开办了京味书楼和北京民俗馆等各类书展。走进中国书店正门,就会看到南北木柱上写有如下对联:“陈述社会人文风云于眼,展示民族收藏鉴赏于身”、“中外典籍册页书画凭人涉猎,新旧相容买卖并举赏家把玩”、“经史子集文字图影引名士细品,邃古博广雅趣厚存供贤者探微”、“开列中华典籍文化于斋,汇聚人类悠久历史于堂”。

    去琉璃厂,必要买文房四宝。琉璃厂笔店以人名出名的如“李福寿”、“吴文魁”、“李玉田”等,其中“戴月轩”更为著名,据说是湖笔的正宗。“李福寿”等也都有独到之处,李福寿研制出适合于各派画家所需要的画笔而驰名,而吴文魁以写字笔著称于世……

   “清秘阁”是琉璃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南纸店,文房四宝应有尽有。

   “一得阁”墨汁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相传该厂创始人,名叫谢松岱,是个书生。因进京赶考屡试不中,后想起考场上研墨时费力的情景,就想到能否使用现成的墨汁免去研墨之苦。因此他研制出一种墨汁,在琉璃厂开了一间专营墨汁的店铺,很受顾客欢迎,生意兴隆,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一得阁”店名便取了上下联的头一个字“一”和“得”。因店铺是二层小楼,颇有“阁”的意思,就起了“一得阁”的店名,店主还自己亲笔题牌匾悬于门前。因“一得阁”墨汁具有书写流利,墨迹光华发亮,易干易裱,耐水耐晒不退色,不洇纸等特点,堪为文房四宝中的佳品,受到书画家欢迎。

     分别在几家点店里,买了几只毛笔,买了三十方石料,两把刻刀,从小就喜刻印,这些日有闲时,过把瘾,和老孟转便全街,甚是愉快,所买之物,全为喜欢,尽管天热,老孟还是那样笑眯眯,憨厚质朴。

     值得一提是,中午,找来半天,看见了一家驴肉饺子店,美美地大吃了一顿面食,居然价格比较适中,吃的真是开胃。第二日和老孟交流,老孟也感念,那里的饭真好吃。

     老孟其实还有很多之处可以入文,但这是更为确切。更为和老孟共享。

     老孟是兄弟!

     回来刻章,特设计一方“孟学祥印”,记下我和老孟的琉璃厂之行。

     后来,和老孟回来的路上,老孟说了句话:“想家了。”

     我也想了。

     出来三个月了。

   (琉璃厂相关资料均来自网上,特此告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