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不应该收取门票钱

标签:
《火烧圆明园》购买门票西洋楼历史凭吊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圆明园不应该收取门票钱。当我站在一片废墟上凭吊一段历史的时候,我对圆明园收取我的门票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尽管这门票钱不多,尽管我能够拿出这一笔钱,但是以花钱购买通行证的方式去凭吊一段历史,去感受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耻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五一放假,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像别的同学那样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就萌生了到圆明园去看看的念头。圆明园的历史一直储存在我早期的记忆中,伴随着童年一步一步地影响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以至于虽然没有到过圆明园,但却深刻记住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段历史。每次进京,心中都会萌生出到圆明园去看看的念头,但由于时间关系,好几次都没有成行,五一期间终于逮到了一个机会,即决定不再错过。去圆明园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泡了盒方便面后,在鲁院大门还没有打开的时候,就从侧门走出了鲁院。
购买门票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踏入圆明园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想太多。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标准式的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开启了内心深处对于一种历史风景的景仰和崇拜,如果不是因为走进西洋楼的残垣断壁,这种景仰的心情会一直延续下去,延续成一天的好心情。
但历史却不容更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历史的残垣断壁还是无法被抹去。走进这些残垣断壁中,历史的耻辱就在这个时候一点一点地侵进了我的记忆:30多年前,中学课本上,《火烧圆明园》的那篇课文在记忆中又重新漫了出来。但毕竟过去了30多年,除了一个课文的标题,内容已经无法记清了。好在现在有网络,很多知识可以在网络上查到。以下即是我回到寝室后在网上杳到的资料。
“《火烧圆明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这是谁也不能忘记的历史。但就是这么一段耻辱的历史,今天却被一堵围墙圈了起来,每一个想要见证这段历史残垣的中国人,都要花上一定的门票钱,购买上一张门票后,才能得以见证和了解。我无法理解,这么一段历史,应该是敞开以让国人凭吊,让国人记住并加深记忆,不忘国耻才对。却何以变成了某些管理部门找钱的工具,用来向国人兜售,让每一个想要凭吊历史的人,只有花了钱后,才有资格走进这段历史中。在西洋楼遗址,我碰到了一群在这里参观凭吊的学生,我问带队的老师学生进来要不要购买门票,老师告诉我他们也是买了门票才被允许进来。我就更无法理解了,这样一个有历史现实意义的地方,应该是孩子们接受历史教育的校外课堂,而这样的校外课堂,连接受教育的孩子们都要交钱购买门票,才能到这里来感受一段耻辱历史的话,就更加让人感到悲哀了。
由此而想到我到过的国内许多历史教育基地,除了少部分是敞开让人免费进出外,大多数都是用高高的围墙圈围起来,然后让人花钱购买门票,才得以进去接受所谓的教育。这种变味的教育基地,还能够给人们带来多少真正的教育?而圈围历史,用历史的耻辱或者历史的真相卖钱,难道就真的让人心安理得?
历史让人清醒,现实有时却让人很糊涂,就像我坐在电脑前敲打这些文字一样,对当今世事变迁和变迁中一些莫明其妙的举措,依旧感到相当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