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涂鸦(二十七)

标签:
文化当代文学文学作品阅读评价批评 |
分类: 散文随笔 |
曾有一个在我们杂志发过作品的作者问我一个问题,即他的作品刊发出来后能有多少人读到。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有多少人读到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即我肯定是把这篇作品读完了,把杂志拿回家后你肯定也会把这篇作品读完,或者你的朋友还有亲人什么的,也会把它读完,至于其他读者,我就不敢保证了。”言外之意不言自明。当时我还一直认为这个回答很巧妙,也很明白地把答案告诉了该作者。但当作者拿着杂志离开我办公室,我却为自己的回答感到了一种恐慌,这种恐慌是源于自己作品的遭遇。即按这样的逻辑推理,除了编辑和作者自己本人,我们那些让自己产生一点小小的满足感和虚荣感,被出版成书或者在报刊杂志上发出来的文学作品,还有读者去认认真真读完吗?
把这个话题重新勾兑出来,是因为今天的课,评论家、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先生的课。吴先生在给我们讲解《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的时候,就谈到了阅读问题。从现代文学中发展起来的当代文学,并没有因为数量空前的繁荣而掀起阅读的高潮,相反却引发了全民性的阅读危机,这种反阅读方式又引发了全民性的审美能力下降,导致了当代文学在广大读者眼中被受冷落的状态。
这个问题,除了批评家,相信每一个作家都能感受得到,但也相信很多作家都不愿意去正视,这就是当代文学发展形成的一种畸形模式。作品不断地出,不断地在数量上繁荣,然后又不断地受到冷落,不断地没有多少人阅读。而判定作家作品的好坏,都是通过长期对文学作品的仔细阅读,积累而形成的经验,没有了这个阅读积累,文学作品的好坏就无法体现出来。再好的东西,没有人来欣赏,这样的东西根本就没办法体现价值(吴先生观点)。对于阅读和对当代文学作品的评判,吴先生也认为很多人都太过武断和草率,因为他们不是在通过阅读来得出结论,而是凭经验,凭声音,就连一些批评家,也要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从而让自己变成崇高化、正义化、道德化的化身,去对别人的文学作品进行否定,生出了对当代文学评价的最大分歧。
要使当代文学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吴先生认为应该解决好“当代文学评价的参照性”、“当代文学经典化”、“文学评价标准”三个问题。而在这三个问题中引申出来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产生了作者和读者共鸣的问题,也就是创作者和阅读者如何沟通的问题,即是否让读者能不能读懂的问题。在这堂课的感受中,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作者来说,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读者读不懂作家创作的作品,读者就会生出自卑感,像吴先生说的那样,就会因读不懂作品而生出苦恼,从而就只好让自己远离阅读。有一点吴先生没有讲到,除了作者的原因外,很多让读者远离的作品,应该也还有编辑的成份,作为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编辑也许是因为审美疲劳的缘故,常常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给读者推荐一些让读者读不懂的作品,从而助长读者远离作家,也远离文学作品。我很赞成吴先生的一句话:“文学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创新,创新有时会把文学引到歧路上去,文学更需要的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作家的创作”,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更应该尊重读者的阅读,只有这样,作家的创作才会延伸出阅读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