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涂鸦(二十二)
(2012-04-22 09:20:40)
标签:
毕飞宇互动叶小文中国文学心灵创作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写作就是爱,就是作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里与生活构成特殊的爱的经历”。从伦敦参加书展刚走下飞机没多久的毕飞宇,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给我们讲课,这也是从进鲁院以来第一次晚上上课。毕飞宇刚刚开始讲课,屋外就响起了雷声。这是到鲁院后第一次在北京上空听到雷声,虽然此前北京已经下起了春雨,但真正在雷声中催发的雨点,在今天晚上才到来。
因为刚刚从伦敦书展回来,毕飞宇的话题就首先围绕着伦敦书展去展开。他说,参加这个书展让他感受最深的是,西方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从未表现出如此包容和欢迎的态度,他还举例了外媒对莫言的评价,评价莫言是中国很了不起的“Great”作家。在这之前,曾读到过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对莫言的评价,也用了“Great”这个词。相信毕飞宇所言不虚,也相信这对所有的中国作家来说,是最好的鼓励。在总结伦敦书展的体会时,毕飞宇认为现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微妙关系,就是一种对抗和需要的关系。
这堂课虽然被称为讲座,但更多的还是大家和毕飞宇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大家带出来的疑问,再通过他的回答,让大家与他一道去感受文学创作中碰撞到的疑难、困惑。一问一答的交流中,毕飞宇带给大家的并不是技巧,而是一种感受,心灵创作体验上的最深感受。此前读过毕飞宇的一些作品,比如《玉米》等,发现他并不是更多地把笔触放在风土人情上,而是侧重于心理描述上,从点滴的生活中去精密地提炼出震撼心灵的生命价值。这对每一个创作者来说,都很有启示。
由此就想到昨天下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对《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的讲解,和毕飞宇的这堂讲座似乎有着某种关联。毕飞宇对中国文学前景的展望,其应该是叶小文对中国文化发展忧虑的延伸。叶小文认为,当今世界,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有发言权。即中国想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就必须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去抢占世界的制高点。而毕飞宇带给大家的信息里,莫言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就是用他们的作品去敲开西方文化市场的大门,做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工作。
相信作家的认识,只有在不断的创作裂变中才会得到提高。虽然很多作家都说不要带太多的功利性去创作,但是一个作家最初创作的时候,是没办法摆脱功利诱惑的,没有功利,最初的创作就无法找到动力。而当创作走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作家才会慢慢摆脱功利,才会沉入到到心灵的创作中。只不过这一个过程,有的作家悟得快一些,走得快一些,成功就要早一些;而有的作家则悟得慢一些,走得慢一些,成功就要晚一些。最后仍无法顿悟,总是停留在功利创作中的人,无法用心灵去从事创作,也许就不会成其为作家,更不会成长为Great的作家。毕飞宇在与大家互动中,其实也就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生活靠本真去悟,创作靠心灵去悟,悟透那些成天让人揪心的东西,创作的价值也就真正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