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抄袭
(2010-10-08 11:37:30)
标签:
文学创作抄袭现象杂谈 |
分类: 其它 |
(这是以前写的一篇文字,今天又从来稿中读到一篇抄袭的稿件,心里特不舒服,就把此文翻出来略做修改后张贴于此,以解胸中闷气。)
写下这个标题时,却突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对于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听到“抄袭”二字是相当气愤也相当难受的。创作中的抄袭就犹如偷盗,甚至比偷盗还恶劣,偷盗换句话说只是为了满足不劳而获的一种生活需要,而抄袭除了具有偷盗性质外,还可以冠冕堂皇地去骗取人生荣誉的光环。之所以在此说这么几句,是今天从来稿中读到一个作者写的一篇文章,看似有点像曾经读过的一位作家的作品,急忙翻箱倒柜找出这位作家的作品来看,果然两篇作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开头的那一段就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一样,这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还真的会有人明目张胆地把别人的作品抄袭后投寄给杂志。
我不敢妄评这种抄袭的行为,我只能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劳心劳神而又劳力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恒心没有一定的毅力,没有甘于寂寞的精神是很难走上创作之路的。很多局外人往往只是透过一个表面现象,看到搞文学创作带来的鲜花和荣誉,然后就错误地把创作当成一种出人头地的追求来实现,从而也就让一些爱投机取巧的人钻头觅缝地想寻找捷径往这条路上拱。因为清苦,因为要付出很多心血,也还因为要具备一定的天赋,所以虽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走上成功之路的人却不是很多。而其因为不是很多,才显出了他特有的珍贵。
对于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让人称道的作品,因为一篇好的作品除了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外,还会给自己带来利益上的收获。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之所以要走上文学道路,我想他们一定不会热爱,他们之所以到这条路上来闯荡,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瞄准这条路上的名和利,所以才会不择手段。
不可否认,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一路走来时,难免有许多重复和相似的东西,尽管重复,尽管相似,每一个人写出来的作品,多多少少还留存着自己的影子。大凡搞创作的人都知道,有时候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会同别人写的东西撞车,那是没办法的事,但如果一个人写出来的作品和别人的“很”相似,且长时间和别人的相似,那就不好说了。
当今的创作群体中,用别人的劳动来换取荣耀的人大有人在,对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一种情况是这个人还年轻或者是刚刚走上创作之路,模仿一下别人的创作手法也可以理解,刚成人的姑娘偷着用别人的镜子观照自己的脸,就是希望自己的脸也像别人的脸那样光彩照人,而这时自己的脸好不好看已经很不重要,只要能够看出一点不和别人的脸重复就行了,这样的人可以谅解;另一种情况是这个人本身不想写作,只是为了评职称(评职称的不合理性让一些人不得不这样干)什么的,偶尔用一下别人的东西,打扮打扮自己,给自己增加一下天平上的法码,好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所改善,这种情况虽可以理解但是决不可取,因为这种状况偶尔出现次把两次可以原谅,如果长时间出现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种情况就是那种想要名也想要利的人,这种人不去扎扎实实进行创作,一贯性地以偷窃别人的成果来装扮自己,才是最让人不容的。这样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是在偷窃别人的东西,就做一个缩头乌龟可能也不会那么招人恨,但可恨的是这样的人却还硬要在自己的鼻子上插一棵葱,把自己装扮成不可一世的大象,这是最不耻的行为,而时下这种行为却大有人在。在我的理解中,一个人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儿子,他的出世代表的是自己的血脉,生不出儿子或者生出的儿子丑陋,只能怪自己没本事,总不能生不出就去借别人的种来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吧,总不能自己的儿子丑陋后就去偷别人的儿子来充当自己的血脉吧。
我曾经在一篇文字中说过,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不是我们在抛弃文学,而是文学在逐渐逐渐地抛弃我们。只有真正地涉足文学创作领域的人,才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与日俱增的危机。曾经只要能够把文字码成句,把句堆砌成篇就可以算作品,而现在一篇文章里面,没有钓取别人眼球的东西,就算不上作品;曾经只要故弄玄虚地“啊”上那么一两句,就可以冒充诗人去大谈诗性的玄妙,而现在却不行了,现在即使你“啊”上个几十上百次,在更多人的眼里最多也只是一个写诗的疯子;曾经只要能够让自己的一篇作品变成纸质上的文字,就可以充当作家去朝拜文学的殿堂,现在不行了,现在即使你有上百万的文字变成纸质上的文章,在更多人眼里最多也只是一个靠写字来吃饭的写手。而为了不被人看轻,为了让自己成其为别人眼中真正的“大家”,才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拿别人的金往自己的脸上贴,硬说就是自己的脸上生金的文坛怪现象。
(本文只是对某种现象的议论,并非所指,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