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妈妈
(2010-10-03 10:59:11)
标签:
留守奶奶妈妈韦玉礼隔代教育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奶奶妈妈” ,我弄不懂这个已经八岁的孩子为什么这样称呼他的奶奶,也许是因为一直跟着奶奶长大的缘故,也许还是因为一种寄托吧。是的,这个家除了奶奶像母亲一样关心和照顾他外,再没有人能像母亲一样来关爱他了。奶奶给他做饭吃,奶奶给他买新衣服穿,奶奶给他洗澡,奶奶哄着他进入梦乡,奶奶送他去上学。除了上学的时间,他就是奶奶身后的一只跟屁虫,奶奶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在这个叫韦玉礼的孩子的潜意识里,奶奶就是他的母亲,“奶奶妈妈”这个称呼本身就透露出了一种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这个称呼虽然不像叫“妈妈”那样带来特别的亲切和依赖,但在一个长期缺少母爱的孩子内心里,仿佛只有这样去称呼一直关爱着自己的奶奶才会找到安全感。
韦玉礼真的很特别,其特别不仅仅在于他对奶奶的那一声称呼,在赖惹寨子的很多人看来,这个孩子的脑筋多少有点问题,要不然他怎么会多出一些与别的孩子不同的举动,说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话来呢?
在韦玉礼家见到韦玉礼后,我也发现了这个孩子的特别,他不像我所见过的寨子里的其他孩子那样多动和好奇。对于陌生人的造访,他表现得特别排斥,在他紧盯着我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一种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忧郁。他不接受我带来的礼物,与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即使有爷爷奶奶在身边,他也不回答我的任何问话,从我进家到离开他家,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都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论我怎么问,无论他的爷爷奶奶怎么开导,他都不肯开口。临走时,韦玉礼的奶奶抱歉地对我说,这孩子一直话少、胆小、怕生,一见到生人就不敢开口说话,请我不要见怪。
走过那么多村寨,在我见过的诸多孩子中,没有哪个能像韦玉礼那样更能沉默了,我很难想象“奶奶妈妈”的称呼会出自这个沉默的孩子之口。我在寨上走访的时候,人们七嘴八舌地把这个孩子的许多往事当作趣事来摆谈,甚至于有时还当作笑料来博取一笑。他们告诉我,这孩子不愿意和外人说话,也不爱和寨上的孩子在一起玩,去上学的时候都是他爷爷或者奶奶送他去,晚上放学又是他爷爷或者奶奶去把他接回家,回到家后要么就和他家养的一只狗玩,要么就一个人在家看书做作业,出门也和他奶奶在一起,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离开大人的视线到处疯玩,追逐打闹。从更多人的说话中,我慢慢听出来了,在寨子里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韦玉礼这个孩子脑筋一定有问题。
走访中,人们跟我说起了韦玉礼的两件事,一件事是韦玉礼刚到晓河(距赖惹不到一公里,晓河村小学设在那个地方)去上学不久,爷爷奶奶有事没到学校去接他,放学后他没有跟寨子里的其他孩子一道回家,而是一直坐在学校的操场边,等他爷爷去接了才回来。另一件事是韦玉礼四岁多的时候,他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他躲在奶奶的身后不理他们,他妈妈多次叫他喊一声“妈妈”他都不开口,奶奶也多次诱导他,他还是不肯开口叫“妈妈”,最后他奶奶生气了,说不喊“妈妈”就不准他吃饭,他才说了这样一句话:“她不是我妈妈,她没给我买过新衣服,你才是我的奶奶妈妈。”“奶奶妈妈”就是韦玉礼在长大后送给自己母亲的礼物,这个礼物让韦玉礼的母亲一直很伤心,为此,她曾对她的丈夫说,她历尽磨难生下这个孩子,到头来连一声“妈妈”都听不到,太让她寒心了,她想重新再生一个。没有听到韦玉礼的一声“妈妈”,韦玉礼的母亲带着伤心又走上了打工路,且很少再看到她回来,从此后,韦玉礼就一直把他奶奶称为“奶奶妈妈”。
韦玉礼的家跟赖惹寨子里的大多数人家一样,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然后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看孩子和种地。从韦玉礼爷爷奶奶那里我了解到,韦玉礼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十二年了,他母亲是外省人,和他父亲在打工的地方相识并组成家庭,在那边生下了韦玉礼,在韦玉礼快满两岁时才把他送到老家来,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大至今。
从村人的口中,我知道了韦玉礼回家的曲折故事。原本韦玉礼生下来后,他的父母一直把他带在身边自己抚养,但是在他一岁多时却差一点被人偷去拐卖,他的父母才不得不把他送回老家,这一点,从韦玉礼奶奶那里也得到了证实。老人告诉我儿子和媳妇回家告诉他们,他们打工的那个地方乱得很,常常有孩子失踪,那次要不是媳妇机灵,孙子肯定也被拐走了。为了看好孙子,多年来,老人从没有让孙子离开过自己的视线,走到哪带到哪,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大意。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终于明白韦玉礼为什么有着与别的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了,这性格不是他天生就带来的,而是他的爷爷奶奶强加在他身上的,他的自闭,他的忧郁,他的怯懦都是因为老人过分的呵护和溺爱造成的。隔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爷爷奶奶对孙辈的过分呵护和溺爱更是把这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在农村的土地上衍生出许多像韦玉礼这样过分依赖和自闭的孩子,还同时衍生出许多让我们今天还看不到的让人更加担忧的社会问题。
看着韦玉礼紧紧地傍着他的奶奶,脸上呈现出一副对陌生人害怕的样子,我心中特别不是滋味。当着母亲的面喊出“奶奶妈妈”的这个孩子,也许是想刻意避开母亲给他留下的孤独和创伤,才有意呼唤出对奶奶的那份依赖和信任吧。我没有见到孩子的母亲,无法去揣摩她听到这句话时的心情,但我可以想到的是那一刻孩子的母亲肯定流泪了,那泪不一定流在脸上,而是流在内心,在她心灵的最隐秘处。其实我一直很想对孩子的母亲说,她应该感到欣慰,孩子还能够说叫出“奶奶妈妈”这样的称呼,说明孩子还深藏着一颗感恩的心,孩子的母亲在反思自己对孩子付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珍惜这颗感恩的心,春夏秋冬,日月更替,让孩子的这颗心越长越成熟。是的,懂得感恩才会懂得珍惜。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与长辈的感情,是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一点一点地培养出来的,只有一日日地相处充实,孩子与父母与长辈的感情才会变得亲密。而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只有在父母不断的细心呵护和关爱中,内心尚未成熟的那份亲情才不会生出隔阂。
赖惹这个不大的寨子,绝大部分孩子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虽然他们没有像韦玉礼那样称呼奶奶为“奶奶妈妈”,但他们一定也对抚养和关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生出一颗感恩的心。我在寨中和几个孩子闲聊的时候,他们都说奶奶比妈妈要好,妈妈他们一年很难见一回,谈不上多少感情,但奶奶不一样,奶奶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他们做吃的,买穿的,送他们上学,给他们到学校去开家长会。我告诉那些孩子,吃的、穿的以及上学的费用都是他们父母打工找的钱来实现的,他们在外打工很辛苦。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好几个孩子的脸上都流露出一脸茫然的表情,末了他们对我说,他们来家太少了,有时我们生病了都见不着他们。离开赖惹的时候我去韦玉礼家告别,这个孩子还是躲在他奶奶的身后,还是不愿意同我说话,但是却跟着他爷爷奶奶把我送出了大门。
“奶奶妈妈”,这是我在走访中听到的最新称谓,假如这个新称谓也像现今的很多网络新词汇一样很快流行开来的话,我们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沉重?走出赖惹寨子已经很长时间了,韦玉礼那种怯懦的模样一直还保留在我的大脑中。在这片土地上走访了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哪一个能像韦玉礼那样令我牵肠挂肚了,好在不久后我接到了晓河小学韦校长的电话,他告诉我韦玉礼的父母回家了,他们不再出去打工,而是选择了留在家乡发展,这多少给我带来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