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孟学祥
孟学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68
  • 关注人气: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塾

(2010-10-13 09:01:39)
标签:

贾应忠

平寨

三字经

私塾

留守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他们都说那是一所私塾,我不太相信现代社会中还会有私塾存在。

县政协支边办的老莫说起私塾的情况时,我有点半信半疑但我还是决定要去看看,去看看那位办私塾的老人,去看看那些在私塾里读书的孩子是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也在摇头晃脑地诵读着三字经。然而当我做出一定要去看的决定时,老莫却显出了为难的神色,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在我的再三紧逼下,老莫才期期艾艾地说,现在是上学期间,孩子们都回到学校去上课了,私塾已经停课,还有就是我们要去的平寨那个地方车子进不去,至少要走近三公里的山路,怕我走不动。我告诉老莫没有学生上课我们就去看望那位教私塾的老人,与他交流和沟通,走路我更不怕,以前从家到县城上学,几十公里的山路,我都是靠双脚走过来的。

老莫及政协办的另外一位同志,还有乡政府的两位同志领着我踏上了通往平寨的那条山路。那条路确切说也是一条公路,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路上变得坑坑洼洼,好多地方都被路坎上的泥石垮塌下来形成了梗阻。乡政府的同志说,这条路修好后除通车那天有车来过外,以后就没车子走过这条路。平寨才十多家人,平时就没什么车子进来,有不有公路都是一个样,再加上乡政府没有钱来维修,下一场雨后路就变成这种样子了。我们在一个山洼里发现了平寨,这是一个座落在半山腰上的一个小寨子,确如乡里同志说的那样,这个寨子总共才有十四户人家。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这个寨子里的所有房屋都是建在斜坡上,在寨子里走一圈,连一块四百平方米左右的平地都难见到,与“平寨”的名字格格不入,不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叫“平寨”?

平寨在山洼里,平寨的前后左右都是山,山连着山山领着山,山就带出了生活的沉重和压迫。我们来时的那条路,以及诸多往深山中四分五裂去的小路,就像捆绑着平寨的绳索,一点一点地把平寨往最闭塞最隐秘的大山深处撕扯。深山中的小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绿树成荫的样子,但平寨的小路不是这样,平寨的小路都延伸在嶙峋的瘦石间,都裸露在狰狞的大山上,任日头烘烤,任山洪冲刷,任山风扬尘。不用去想象,一站到这里,我立即就感觉到了这种环境所带来的一种不期而遇的生活压迫。

在来之前,我对这里是否会有私塾的存在就一直心存疑虑,走进平寨,看到散落在山坡上稀稀落落的十四户人家,我心中的疑虑就加重了,这种疑虑一直到老莫一行带着我走进一户人家,见到那个叫贾应忠的老人才慢慢地被打消。七十二岁的贾应忠原先是个铁路工人,在湖南怀化的一个小站上工作,退休后才回到家乡来定居。贾应忠向我谈起了他的学校,他强调他不是在办私塾,他没有收任何孩子的钱,他没有多少文化,他不能教给孩子们什么知识,他早年在山脚下的大田上过私塾,读过三字经,所以他就教孩子们读三字经。在我们谈话的时候,寨上的好几个老人都来到了贾应忠老人家,他们的到来一下子就活跃了屋子里的气氛。他们一边让屋子里充满着他们嘴里吐出来的辛辣叶子烟味,一边七嘴八舌地对我们诉说,在他们的不断诉说和补充中,我慢慢地走进了贾应忠老人的私塾。

严格说,贾应忠老人办的不是私塾,更不是学校,他就是在假期学校不上课期间,把寨上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聚拢到他家里来,由几个老人来共同守着他们,然后他就教他们读三字经。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把这些孩子团在平寨里,不让他们到处乱走,跑到外边去惹事。是的,我必须得强调一下,私塾不是贾应忠老人一个人办起来的,而是这个寨上的六个老人一起办的,他们之所以把地点设在贾应忠家,是因为贾应忠家比较宽敞,能容得下寨子里的十多个孩子。除了教三字经,贾应忠还把家里的电视搬出来,放一些动画片的碟子给孩子们看,也许这才是大家老人把地址选择在贾应忠家的最根本原因吧。

我走进那间被老人们称为教室的房间,除了几棵长凳和一张四方桌,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我不知道十多个孩子是怎么挤坐到这几棵长凳上并安静下来与贾应忠老人一起诵读三字经的。贾应忠说凳子都是孩子们自己从家扛来,回家时又自己把凳子带回去,四方桌是用来摆放电视机的,每天孩子们来到后贾应忠老人先教孩子们读一个小时的三字经,然后就放电视给大家看。现在因为孩子们都在学校,我无法见到那些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得他们在这里诵读三字经时的感受。有一点也许不言而喻,孩子们能安心在这里静坐下来并跟着贾应忠老人诵读三字经,一定不会是三字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而是方桌上的那台电视和电视机播放的那些动画片才是他们坐到这里来的动力。

贾应忠老人找出他的三字经给我看,我一眼就看出了那是一本盗版书,印刷粗糙且书中还有一些错漏的地方。书已经被老人翻得很陈旧了,破损的地方都用透明胶细心地补过。老人说除了教三字经别的什么他也不会,这些年在外面工作,他也看一些书,但都看不太懂,不敢拿来教孩子们。多么可爱的老人啊!听着老人的这一席话,我的心中立即涌现出了一股莫明其妙的感动,老人读过三字经,老人只能教三字经,老人也看过一些别的书,但因看不懂就不敢拿来教给孩子们,说明老人很有自知之明,相比那些什么都不在行而又到处把自己炫耀成专家的假道学家,老人无疑是值得我尊敬的。

一位自称是贾应忠堂哥的老人对我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尤其是他们这些做爷爷的来管孙子,更难管得好,说不动,讲不听,打不得,平时娃儿们去上学有老师管教还好点,一放假回来就成了无笼头的野马,不是把家闹得鸡飞狗跳,就是跑到山下边去惹事生非,有的甚至跑出去几天都不回家。自从用这个学校把孩子们团在一起后,孩子们也乖巧多了,听话多了,大家也省心多了。同我走过的其他寨子一样,在平寨,我仍然很少看到青壮年人。在这样已经开始石漠化的山区,土地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了,于是打工路就成了人们必然的选择,因此没有看到青壮年人在家我并不感到奇怪,何况现在正是农闲,他们走出去找钱更是必然。

贾应忠和其他老人们想象出来的学校,更像是平寨的一个托儿所,它在几个老人的共同努力下应运而生,然后又承载着老人们管理孩子的寄托和责任,无论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一个私塾。教三字经,让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些都是老人们管理孩子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一种权宜之计,它和私塾的教育模式相去甚远,但是它却让人感动,让人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