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郎文学杂志的生存思考
(2009-02-09 13:49:29)
标签:
夜郎文学刊物黔南生存思考杂谈 |
分类: 其它 |
因为经办杂志,对杂志市场就特别关注,也一直在思考夜郎文学的生存前景。
夜郎文学从1988年出第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以来,公开发行的杂志就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史。20年来,夜郎文学杂志的发展对黔南的文学艺术事业和文化建设事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杂志的发展,一批追求文学梦想和艺术事业而获得成功的人才也在黔南涌现出来。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杂志已经脱离了培养人才的初衷,更多地是面对市场生存的挑战。政府扶持和出钱办刊养刊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已经把杂志推向了文化建设事业的边缘,电视图像、网络时代的兴起更是对杂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整个杂志市场来分析,现在很多人已不再把阅读杂志作为自己的娱乐消遣活动,即使阅读杂志也仅仅只是匆匆浏览而不再进行阅读。而我们的夜郎文学杂志发展到今天,当生存已经成为杂志创办初衷所意想不到的第一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很有必要来探询杂志最初诞生的意义——培养和发掘人才,宣传本土文化资源。但是如果仅凭这一点去办刊,刊物永远走不出来自地域和文化限制的狭小空间,就无法在市场的冲击下取得生存权。因为一本杂志只有推向市场才会有生存的机会,而适应市场发展则是创办任何事业的基础。对夜郎文学杂志来说,市场在哪里?它不该仅仅只是来源于我们拥有一个公开刊号的冲动。办刊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我们夜郎文学杂志在推向市场后就一直走得不顺,不但产生不了利润,相反倒困难重重。应该承认,杂志推向市场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是,经营好一本杂志才是办好杂志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收入可以成为支撑,但把杂志做强做大才是办刊最终的目的。
每个人对这一本杂志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我知道黔南的很多人都比我更有资格和能力来探索这本杂志的深层意义,但作为主编,我现在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瞄向这本杂志的发展。事实上,关于夜郎文学杂志的办刊方针,一直都有人在质疑,但我个人的体会是到现在为止,州内还没有哪一个人真正像我这样对这本杂志的生存产生过如此忧虑的思想,杂志虽然有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但真正的法人却是我在做,真正的责任却是我在担,一旦杂志出事所有的责任都会落在我的头上。这种想法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接手夜郎文学主编时就产生了。2007年6月,为这本杂志的发行,我跑了一趟广州的书刊市场,弄清了很多书刊行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回来后我才感到要做好一本杂志真的是太难了。没有钱也没有强大的市场资源支撑,我真正害怕有一天这本杂志会让我们送进死胡同,到那时我才真正是吃不了兜着走,就是浑身是嘴我都无法向黔南人民交待。办杂志表面看上去很简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没有任何办刊经验的人都想办杂志的原因,而对于我这样一直在刊物和市场间周旋的人,就感到很可怕。我之所以有这种害怕的想法,因为我发现这一行实在是不容易,既不容易生存,也不容易赚钱。
从到编辑部工作以来,为了办好夜郎文学杂志,我一直都在思考以下的问题:第一,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热爱这本杂志的读者群?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因为在我们黔南远没有一个像经济发达地区那样让人向往的阅读市场。我曾到都匀的一些书店和书摊去做过调查,只有两种书能够销得出去,一种是消闲娱乐方面的书刊读物;一种是儿童读物,除了这两种书刊,大部分的书刊都是书店和报刊亭的摆设品。我也曾把夜郎文学杂志放到书店或书摊上去试卖,结果几个月都没有卖出去一本。第二,我们是否拥有了解这本杂志的市场?回答也是否定的。黔南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黔南文化市场的阅读取向,不要说一般的读者,就是长期关注夜郎文学、给夜郎文学写稿的作者,都不是很关心和阅读这本杂志,更不要说关心杂志的生存问题了,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文章登没登上杂志,上多长的字数,应该领到多少稿费这样一个问题,至于杂志的发行量和怎样发行,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第三,我们有什么资源可以做杂志?无论是支撑杂志生存的财力、物力、人力我们都不具备,没有市场份额,政府拨款又远远不够办刊,杂志的生存就很成问题;基础设施薄弱,现有的办公、住房等条件都达不到办刊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支撑,没有阅读市场更没有好的稿源市场,本地作者创作出来的稿件,还处于模仿阶段,远远达不到做大做强杂志的标准,杂志就很难在现有条件下做大做强,不能够做大做强就不能够去适应市场的发展。以上的这三个问题是从事杂志事业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后我才感到要让一本杂志很好地生存下去是多么的艰难。夜郎文学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办刊方向,没有更好的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办法,糊里糊涂地用办一天算一天的方法来办刊,迟早刊物就要被我们送进死胡同。不是我耸人听闻,我们再不思考的话,刊物迟早会被我们弄丢,而以上这三个问题,在我们黔南要想得到彻底解决有相当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