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交流

标签:
大学生交流文学与人生杂谈 |
分类: 其它 |
站到这群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们面前时,我一下子就没有了自信。其实这种没有自信的惶惑并不是现在才产生,是在很久以前就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只不过更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而来不及去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种惶惑就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如今面对这些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比自己不知要高多少倍的学子们,才感到岁月已经无情地把自己抛弃了,不光抛弃了自己的青春,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的知识,抛弃了自己的认知,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修养。现如今站在他们面前的我除了年纪稍长外,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去与他们相比较。
我告诉这些学生们,我只是来和他们交流,不是来上课,更不是来和他们谈文学、谈创作,因为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只有给他们上课的文学教授才配与他们谈文学,教写作的老师才配与他们谈创作。我们今天的交流应该只是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来交流我们各自生活阅历的不同和感受。
因为交流,谈话就轻松了许多,在接受学生们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把内心深处的那种惶惑又重新压进了心底。我告诉他们,除了那些不便示人的隐私,我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交流。
回答了几个轻松的问题后,交流的主题还是不得不切入了我们所面对的文学,这是我最害怕也最不愿意去评说的主题。虽然自己一直不断地与文学纠缠着理不清的关系,但是面对真正的文学,自己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后怕,因为到至今为止,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文学,文学从哪里来,文学要到哪里去?但是我还是尽自己的所知与他们谈了文学,我向他们阐述自己一直都在思考的“文学的真实和真实的文学”,我在与他们绕山绕水地大谈了一通文学经、大谈了自己在有限的知识中对文学的理解、大谈了自己在这么多年的创作中所品尝到的文学的酸甜苦辣,最后告诉他们:文学的真实就是生活的真实,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再把这些认知和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而融入社会,到社会大舞台上去接受检阅,得到公众和社会的认同后才算是文学;真实的文学就是用严谨的文字去记录一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和感悟,通过文字的形式真实客观地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抒发人的感情,反映社会的变迁发展,传承自然的历史变化,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感受。但不知为什么,当我说完这一番话时,在如释重负的虚脱后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虚空,不自信的表现又重新回到了骨子里。
接下来我们谈论共同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论我们共同熟知的一些作家。谈鲁迅、谈沈从文、谈张爱玲,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谈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谈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交流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看法,在不同的感受中去寻求共同的发现和共同的理解。真正到了这个时候,文学才变成了一个永恒的交流话题,一个促进感情沟通的话题。
当交流的话题从文学转移到人生的时候,他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没有路走”的无所顾忌的思想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活力,他们这一代人敏捷的思维和对人生的感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感受得到的。他们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思想捅破人生这一张纸,让我们再通过这张已经被捅破的纸去看待他们书写的文学篇章时,文学就变得一钱不值了,也难怪他们会对我说出那样的话:“我们认为现在的文学应该是在网上,在千变万化的虚拟世界中”。
我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