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红刺果

标签:
故乡红刺果红刺林求学奔波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踏入红刺林,满眼的果实累累,满眼的红霞扑面。又见到红刺果,又见到红刺果映衬下的家园了。
从沙滩与河岸边公路相连的吊桥上走过去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找到了一种感觉,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情感在心中的涌动。走近红刺林,看到耀眼一片鲜红的果实,看到那些在林中草地上吃草的牛群,我仿佛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在红刺林中穿梭奔跑的小牧童。多少年来,在人生漂流的驿站里,我自己大半生的足迹都被留在了城市的尘埃中,以至于我不知道自己是离家近了还是离家远了。在城市流浪的这许多日子里,在那一个又一个逝去的岁月中,我的心灵就像这条小河中那些流动的水,与故乡勾扯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却又不得不踏上离故乡越来越远的路。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风把它那在山谷里摇落草木的力量也带给了红刺林,所以虽阳光明媚而这一大片林中却到处都是落叶飘零。走进红刺林时我并没有急于穿过,而是坐到林中的草地上,一边赏悦那些缀满树上的鲜红果实,一边读着那抹把河水照得金光闪闪的秋阳。一只不知名的小鸟,从远处飞来,掠过水面向那片林中飞去,不一会又从林中飞出站在距我不远的树枝上细细地梳理羽毛。这种场景太熟悉了:远处是袅袅炊烟消逝的天空,近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结满鲜艳生命色彩的红刺林以及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牛群、牧童、小鸟,这些都是故乡烙在我心灵深处的记忆。这一切恰如一幅波动的画面,晃动在我的泪腺里,使我迟迟不能冲淡那思乡的感伤。忽然远处有人在大声地叫着我的乳名走了过来,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我迎着喊声向林中走去时,鸟儿已经飞走了,只有那声亲切的呼唤相伴着牧童的歌声和那潺潺的水流声还回响在耳边……
故乡那些满是石头的大山上,红刺树作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一年四季都旺盛地生长着,这种长得并不是很高的植物,一小把泥土就会衍生出一大蓬。它的根虽不是很大,但根须却很发达、很细长,任何一条根须只要一粘上泥土就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也许这就是红刺树能够在故乡那片没有多少泥土的土地上生存得最旺盛的原因。在我的印象里,红刺林不是林,而是一种食物。红刺树上结出的果实成熟后,树上只见果实而不见树叶,这时的红刺树看上去就特别很旺盛和特别显眼,那一溜红红的身影仿佛就是故乡山坡上散发的生命热能。我是吃着红刺树的果实长大的,记得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红刺果几乎成了我的衣食父母,在红刺果成熟的季节,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放牧,把牛赶到山上后就一头扎进红刺林中,摘下一把把酸甜的果实塞进口中,填充那饥肠辘辘的肚子。特别是在粮食最困难的年代,村里所有的人家都会把红刺果采回家晒干后用石磨磨碎,掺在玉米面中煮来当饭吃,填充饥饿的肚腹。但那种饭特难吃,不光有一股涩涩的味道,而且也十分难咽,所以大多数的日子里我宁愿吃生红刺果也不愿吃用红刺果加工做出来的饭,为此我曾多次遭来父母的责骂和鞭打。多少年后,当我远离那艰苦的日子,山珍海味吃得都没有味口时,才领悟到岁月在我吃红刺果的那些日子里,已悄悄地逝去了。
故乡、石头、红刺林、鲜红的果实,常常装饰着我那半醒的梦,我用朦胧的睡眼,寻觅红刺林中那些诱人的果实,心就不知不觉地沉醉了。而那些在果实映衬下在红刺林中闪烁隐现的房屋身影,拥着用红刺树围成的篱笆,糊上一层厚厚的牛屎后,看上去就特别的古朴和沧桑,也特别的经久耐用。尽管过去的那个家一无所有,但于我来说,那已是最好的家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有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哀愁,也无法理会父亲对我说的“有一天你会离开这个家”的话。直到十多年以后,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自己安了一个家,而后就不愿再踏进山野中的那个家,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父亲在那个家所说出的那句话的辛酸和无奈。
红刺树一般都长得不是很高大,但只要成树后就毕直、挺拔、枝繁叶茂、葱茏茂密,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享受。距家门不远的潺潺流动的小河边那一大片红刺林树,因为常常将缀满鲜红的果实倒映在水面上,看上去就和水天连成了一体,也因为这特殊的景致,我的回忆就久久不去。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离家准备到县城去读书时,我和父亲走进了红刺林中,父亲则要到林中去找一棵析我挑行李的红刺树,而我则是想在离家前再到林中去摘一些红刺果带到路上去吃。从红刺林中出来后父亲用一棵红刺树一头挑着行李、一头挑着粮食,带着我一步一步地踏上了出的小路,并一直把我送到县城,而我带在身上的那些红刺果,到县城后才被我十分不舍地扔掉。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再踏上故乡的那片土地,也很少再看到那一片连天连水的红刺果。这么多年来,为生活而漂泊流浪,为活着而四处奔波,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一片又一片陌生的土地,都是徘徊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城市之间,直到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才想起这么多年来被冷落的许多东西——包括记忆中的这些红刺林、红刺林树上的红刺果和那个在红刺林深处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