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解剖“小学生打假球”这个标本
特约评论员李松林
据《足球报》报道,国庆期间,广州举办的一项U11青少年足球比赛中,竟然出现了有参赛球队故意把球踢进自家球门的“丑闻”,打出了一个25比2的诡异比分。有参赛球队教练直言,孩子们“纯洁的世界观接受不了这个,足球怎么能是这么踢的?”此事曝光后引发了包括中国足协在内的各方关注。10日上午,广州市足协对涉案球队做出了处罚。
小学生打假球,让人“毁三观”。球技不行可以练,战术粗糙可以磨,怎么连比赛态度都不端正了呢?须知,体育比赛最重要的,不是结果的输赢,而是公平竞技和参赛尊严。即使是像广州这项并不职业的U11比赛,也应该恪守如此体育信念。
面对小学生打假球,舆论一片哗然。有人担忧“中国足球已经从根上烂了”,有人质问“难道假球也要从娃娃抓起吗”,类似质疑,心情可以理解,但难免有过度夸大之嫌。一场小学生打假球事件注定不了什么,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好好解剖的标本。
窃以为,这场假球事件之所以发生,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规则以及对规则的敬畏。比如,虽然名为U11青少年比赛,但却出现了部分球员“货不对板”、“以大打小”的现象,个别球员还是专业足校培养的“产品”,引得其他球员吐槽和不满;又如,一些参赛球队连最基本的带队教练都没有,所谓“教练”,就是现场观战的家长们。而一些家长不是帮着给孩子出谋划策,而是忙于现场的“口水战”,情绪激动,将孩子变成了发泄自我情绪的“工具”,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端正心态,发挥水平,享受足球运动的魅力。
还有一点也必须提及。虽然广州市足协9日晚就发布声明,称该赛事并非足协主办,与广州市足协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一个未在广州市足球协会注册的“黑户俱乐部”,竟然可以大摇大摆,在未备案的情况下直接举办比赛活动,这也很难令人理解。种种漏洞和乱象,似乎说明了这场“假球事件”的必然,也让人对我国基础足球的现状愈加忧心。
远的不说,就拿近邻日本做参考系。日本拥有非常完备的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四级校园足球竞赛,并且通过制度衔接,激活了教育与体育之间的无缝联动,实现了“让想踢球的孩子有球踢,球踢得好还能上名校。”不仅如此,看看日本中小学生的比赛,比赛场地优良、竞技水平高不说,连球队的球员资料、后勤保障都“像模像样”,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常说,足球运动要想发达,最重要的是培育足球土壤和足球文化。如何培养呢,这就是。
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下发了不少有关推广校园足球的文件办法。纷纷从资金统筹、硬件设施、人才储备等层面寻求破题,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持续发力。这些文件办法,有多少真正落到了实处,又有多少足球教育者、管理者真正在为孩子踢球奔波劳苦,值得追问。而任何宏大的改革办法,都有赖于一场场“没有水分”、奋力拼搏的正规比赛,来打牢地基。
但愿“小学生打假球”不再上演,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体育的快乐,从内心里筑起对比赛公平和尊严的信仰。
前一篇:“破坏式保护”是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后一篇:民航飞行安全别再让人“冒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