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分入面试”没表面那么简单

(2012-11-20 22:18:12)
标签:

杂谈

对“9分入围面试”的冷反思
文/李松林 

在浙江省温州一事业单位公开选调中,一考生考取9分进入面试,三位考取50多分的考生没有获得面试资格。昨日,一份温州龙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笔试结果在网上流传,并引发质疑。对此,该局局长潘旭宏回应称,出现这种情况因报名该岗位的考生太少,考9分者已在面试环节出局。(1120日,《新京报》)
 

9分考生入围面试”的消息一经曝光,宛如一颗炸弹投进平静的水面,迅速引爆舆论关注。特别是于一些参加过公务员、事业单位选拔的考生来讲,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从表面来看,“笔试9分入围面试”的确让人咂舌,但只要冷静下来细细分析,这也是具备一定可能的。一方面,诚如官方的回应,那位笔试成绩为9分的考生报考的单位为文化馆,而文化馆总共只有3位考生报考,按照31的面试比例,低分考生入围面试,这是符合招考程序的;另一方面,据了解文化馆的招考考生专业是舞蹈专业,“考生文化水平低”加之考试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考出9分也并非没有可能。
 

最新的事态进展是“9分入围考生已在面试环节出局”。然而,官方的积极回应并未赢得舆论的一致认可。显而易见的是,网上仍旧充斥着不少“出事了就赶紧退出”、“这些理由太牵强”的声音。在此我无意为官方辩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今是一个传媒技术发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任何在招考环节企图弄虚作假的行为都难得逞。远一点的有各种“拼爹”、“萝卜招聘”、“吃空饷”事件被一一曝光;近一点的有“表哥”、“房叔”的悲情倒下。如果此次温州方面的招聘果真“有黑幕”,温州方面大可做得干净利索,何必还要在网上晒出这位考生9分的成绩?何必还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和成本“自取其辱”?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此次招考应是相对公正的。
 

现代政治伦理崇尚每一个人都有批评和质疑的权利,这也应该是政府机关体现执政智慧的题中之义。某种意义上,没有批评的社会是危险的,没有质疑的新闻不成新闻。面对眼前舆论和民意的紧追不放,温州方面应当有主动为公众释疑的姿态,最简便有效的做法就是尽快公开这位笔试成绩为9分考生的姓名等个人信息以便公众核实和监督。只有招考机关坦荡荡了,公众心头的疑云才会尽早散去。
 

这只是“9分入围面试”事件给我们的第一层反思。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起新闻背后暗涌的躁动不安的民意。不可否认,近几年舆论监督的力度日渐强大,但很多舆论监督的成功案例都来自于互联网的揭发和曝光。在这些被揭发和曝光的新闻事件背后,一些相关政府机关对民意的回应往往不尽人意。能拖就拖,不能拖就说空话套话大话已成政府机关危机公关的惯例,更有一些政府机关居然唱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不容易”的苦情戏。一次次没诚意的回应不仅丢掉了其公信力,同时也逐渐蚕食着民意的耐心和善良。直接导致的一个现象是,现在无论政府机关说什么民意都不会相信,如此往复的恶性循环无助于真相的提纯和维护。
 

这是我们最值得警示的地方。于温州方面当下面临的困境来说,除了要尽快公布9分考生的个人信息,还需要拿出十足的诚意来面对舆论,逐步消除公众疑虑。但,这绝不仅仅是温州方面的事情,也是其他地方政府机关亟需补上的“一课”。
2012年11月20日于北京

我的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416414582/main
   

关注我的更多文字,尽在微博:http://weibo.com/u/1564352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