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不懂“己所欲,勿施于人”
今早起来看到一篇很热的新闻。“17日晚,于丹在北大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发言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有工作人员证实,当于丹表示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台下有观众喊:‘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随后,场上不断地有人要求于丹下台,‘但没有人骂滚 ’。”
要特别补充一句“但没有骂滚”,是因此前网上流传着不少于丹被骂“滚下去”的说法。同时,北大方面也回应称“大概一半观众是北大的,一半是校外的昆曲迷。”自此,新闻事实的还原基本确定:于丹是被轰下台的,不是被辱骂下台的;而激烈把于丹轰下台的,不一定就是北大学生。
之所以要谈这么多细节,在于网上对于丹被轰下台有各种评价。有人说这是北大学生独立思想的表现;有人说北大学生不懂尊重没涵养;也有人说这是“爱作秀”的于丹应该承受的。其实,浮躁争论这些问题或者一味过度渲染此事都并不是最重要的。正如前面讲到的,这里有一个偷换概念的过程,因为现场观众并不等于“北大学生”。不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于丹被轰下台了。
那么,曾经风光无限的于丹,为何会落得如此遭遇?我们暂且不去谈于丹“爱作秀”,也无从知晓于丹本人是否真的如网友所言“人品不佳”。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于丹自从在《百家讲坛》一夜走红后,大有点沦落到“贩夫走卒”的境地——常常抛头露面于各种活动现场和媒体上。就拿昨晚的那场昆曲演出来讲,也同样是一场商演。如此,于丹自然难逃走穴吸金之嫌。而在走红之前,她不过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事实上,她至今也保留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头衔。这可以部分解释于丹为何会被轰下台的原因:在这个物欲横流,风气浮躁的时代,人们期待像她这样身处“象牙塔”的知识分子能够潜心研学,专心育人,而不是做各种活动的“全能代言人”。
于丹被轰下台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她那句“我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句“我代表”立即引起现场观众的极大不满,直接导致其被轰下台。老实说,大家对“我代表”的发言都不陌生。一个通用的讲话模式是“值此...之际,我谨代表...”。虽说“我代表”大家都听惯甚至听烦了,但这样的讲话是有其特殊语境的——往往出现于政治性较强的场合,而在其他场合“我代表”未必就管用。于丹是聪明人,不至于傻到要招舆论口水和民众拍砖。但她居然硬生生把“我代表”给说了出来,这说明她的讲话形式或许是固定的,因为潜意识告诉她说出“我代表”是安全的,这可能也是其常年出入于各种活动现场的结果。但重点并不在此,“我代表”实际上是一种把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凌驾于别人之上、替人做主的做法——至于是否征得别人同意与否则不重要。就如一位网友所言,“于丹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与解读,这无可厚非;但她要把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推销给别人,就要看看场合。”
当初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的时候,一定讲过论语里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千万不要强迫让别人去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自己愿意做的事,我们就可以强迫别人跟着去做吗?这也是于丹被轰下台的真正原因,她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正当的、有益的想法强加给了别人让别人去接受,而不管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
查尔斯.狄更斯在评价19世纪初的英国时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普适性。有人会说,既是最好,又是最坏,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如果非要给一个定义式的说法,我认为当今的中国自然是一个价值多元、表达多元的社会。只要法律许可,我们就应允许多样声音的存在,但前提必须是相互尊重,有益观点碰撞和思考深入。
这也可以拿来解释清华“学霸”遭到热议,司马南演讲遭到扔鞋等现象和事件。这个世界喧嚣的人太多,最高的智慧是回到简单,回到原点——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让别人按照别人的原则而活。这是于丹被轰下台给你我的一点启示。
2012年11月18日于北京
作者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416414582/infocenter
我的更多文字,尽在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15643521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