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薛弄底街和果育堂街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老城厢薛弄底街东接昼锦路,西至河南南路。长285米。曾名土地堂街、丁家旗杆。薛弄底街位于今天豫园商城的南面偏西,是昔日南市老城厢里织网般密集、纵横交错街巷中的一条小街。


薛弄底街东起陈士安桥(已湮灭),西讫河南南路。长285米。曾名土地堂街、丁家旗杆。

由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旧县城渐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户口繁密,于是增筑街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迨至现代,一百年内,路名数量增加三倍半,这和本区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老城厢是平原水网地带,自然景观单一,绝大多数地名来源于人文条件,因人物、经济活动、建筑物而命名的路名占大多数。因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及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路名的形成和分布也不一样。

道路密度大,支路小弄数量多,在地面景观单一的条件下,可供采用作为地名的事物也少,因此多以相对位置、序数、地面特征命名。这类地名约占总路名的22%。表现的形式多以东、西、南、北来表示不同的方位,用这四个方位字作为首字的路名现有44条。

因纪念物、古迹而得名的路名。上海旧城区作为贸易港城市,得风气之先,文物繁富,多名园胜迹。上海人民有长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也留下不少革命纪念地。历史上为崇功树名和旌表“节孝”,历代都兴建不少牌坊,虽然时势变迁,时有兴废,因牌坊得名的路名至今仍有十余条,如大夫坊、昼锦路、怀真街、三牌楼路、四牌楼路等。

上海是东南名邑,商贾、官宦聚居,自明朝中叶以后,兴建园林之风甚盛,其中不少颇具形胜。今天这些园林已大多湮没,仍留下不少与园林有关的路名,如豫园老路、也是园弄、露香园路、半径园弄、半淞园路、小桃园街等。反映历史建筑物路名有梦花街、鸳鸯厅弄、南仓街、凝晖路等。制造局路是辛亥革命时民军激烈战斗的地方,是一条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道路。

张家弄北起薛弄底街,南讫三牌楼路。长284米,宽5.7~6.6公尺,片弹街路面。以进士历官贵州巡抚张鹤(鹗)翼命名。曾称张家花园弄、张家街。张家弄22号三班公所(与城隍庙三巡会有关联的组织)

果育堂街北起薛弄底街,南讫复兴东路。全长267公尺,宽4 .1~5.7公尺,片弹街路面。清咸丰年间,邑绅江驾鹏、费培镇、顾锡麟、姚曦、萧缙等于西门内庄家桥南借民房设义塾,邑人刘枢以果育名其堂。后购地迁淘沙场,建筑新屋,办理义塾、义冢、施棺、施饭、恤孤等慈善事业,成为比较有名的慈善机构。路以“果育堂”而得名,现为居民区。
这栋残留在果育堂街口的西式装饰建筑,石库门入口上面拱形雨罩,门头装饰艺术风格加云纹环绕。是南市独居风采的建筑之一。
前一篇:老城厢昼锦路上历史建筑
后一篇:荆州路42号缉椝中学旧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