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昼锦路上历史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昼锦路出于三牌楼而德名。据记载上海刘姓人家先后建造的“昼锦坊”、“应奎坊”、“清显坊”三座牌楼。“锦”即锦衣——华贵美丽的衣服,“昼”就是大白天,“昼锦”即大白天穿漂亮的衣服招摇过市的意思。刘玙特地借蔡谟《昼锦堂记》故事为自己绝意仕途的父亲刘钝建造了一座“昼锦坊”。当然,今三牌楼处的昼锦路也是由这个昼锦坊得名的

昼锦路东起光启路,西至陈士安桥。

过三牌楼路进入昼锦路新区。

昼锦路111号明德中学,是我文革中度过的四年中学,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学生证,那个时候一般学校都是单页的,讲究的是朴素,而我们学校的学生证是双页的,雪白的,当时我非常愿意出示学生证。哈哈------

明德女子商业职业学校 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秋,校址南市昼锦路,自建校舍。民国25年(1936年)因遭火灾,次年重建。八一三事起,学校全毁于日军炮火,乃暂赁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700号。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秋经校董决议,仍在南市原校址复建新校舍,民国37年(1948年)竣工。校长梅颂先,董事长邵汝斡。上海解放后,学校改为普通中学。

学校于1948年在昼锦路111号重建后,初为糖业中学,至1956年已有“小敬业”之誉。1956年2月,糖业中学改私立为公办,并更名为文建中学。1964年在对面的昼锦路134弄昼锦坊2号内建造豫园中学,原在这里办学的明德女子中学迁昼锦路111号。文建中学于1965年迁往浦东塘桥。1965年挂牌上海市明德高级中学。

进入校门右侧是三层教学楼,左侧二层的总务办公楼。这位老师曾经是教我们的政治课老师。相关资料截图取自于秦兴培先生的视频。这位老师曾经教过我们年级的政治课,1993年还在,年龄50多了。

大礼堂楼有三层,底层教暗是大礼堂,二层二层是图书室,中间是礼堂空间。三层是高年级教室。明德中学历史悠久,第一次新生报到,进去就看见学校牌子上有“高级”二字实际不是高级,是有高中部而已;大礼堂楼墙基砌着奠基石上写有明德女子中学迁入此。

昼锦路134弄昼锦坊,1932年,刘家(刘石溪)老宅(昼锦坊)租与明德女中作校舍,石溪公(1874~1958)被荣聘为女中董事长。而刘全家则迁居浦东六里桥,毗邻浦东中学。1937年7月,教育部备案、市教育局立案之明德女职中暨初级女中、女子小学附设幼稚园招生,校舍在昼锦路134弄昼锦坊2号(常务校董朱晋渔,校长梅颂先)

昼锦路134弄昼锦坊(民初,刘石溪为纪念祖先辟此款项。1916年,清光绪年间举人顾子庚即顾藩题书“昼锦坊”弄名)。昼锦坊2010年旧房改造拆了。

昼锦路是沪上南市老城厢里的一条小路,这里曾住过新月派诗人孙大雨先生。孙大雨(1905—1997)祖籍浙江诸暨,出生于原南市老城厢昼锦路一百三十三号(馆驿西弄内)一幢两层五进的大户人家,父亲孙廷翰,清朝翰林。家里延聘清末秀才做孙大雨塾师,使他五岁开蒙,读了八年四书五经。后进入新式学校青年会中学附小,并以优异成绩直升中学,课余编辑学生刊物《学生呼》。他学业一路优秀。

1922年初秋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后,孙大雨参加了“清华文学社”,后编辑《清华周刊·文艺增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校园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闻一多、梁实秋、顾一樵等,以及被闻一多称为“清华四子”的子潜孙大雨、子沅朱湘、子离饶孟侃、子惠杨世恩。

三牌楼新建于新世纪,位于复兴东路三牌楼路。三牌楼路是以这条路上曾有三座牌楼而得名的。据《同治上海县志》中记载,这里曾有上海刘姓人家先后建造的“昼锦坊”、“应奎坊”、“清显坊”三座牌楼。“昼锦坊”和“应奎坊”均是刘玙建造的。“锦”即锦衣——华贵美丽的衣服,“昼”就是大白天,“昼锦”即大白天穿漂亮的衣服招摇过市的意思。刘玙特地借蔡谟《昼锦堂记》故事为自己绝意仕途的父亲刘钝建造了一座“昼锦坊”。当然,今三牌楼处的昼锦路也是由这个昼锦坊得名的。---薛理勇文
前一篇:光启路78弄1-3号庆安坊
后一篇:老城厢薛弄底街和果育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