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路42号缉椝中学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市东中学创办于1916年,由当时的上海抚台(相当于上海市长)聂缉椝倾其家财(曾国藩的女婿)创办,取名聂中丞华童公学,后易名为缉槼中学,解放后始称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解放后改为上海市东中学。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吕型伟分别担任建国后的第一、第二任校长。

(霍山路520号新近投入使用大门)
学校创始人聂云台,名其杰,其父聂缉椝是曾国藩女婿、曾任上海道台。聂云台先生捐地十一亩余,在培开尔路荆州路角(今荆州路42号)由工部局建屋兴学,1916年1月始招生,校名为“聂中丞华童公学”,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人端纳(L.H.Turner
)。1941年易名为“缉椝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一所市立中学,1951年改为现名“上海市市东中学”。2004年,原市东初级中学整体并入,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缉槼中学教学楼旧址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编号 |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
地址 |
层数 |
009-V |
缉槼中学教学楼 |
荆州路42号 |
3层 |

2009年起,学校启动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7年9月1日,市东小学正式并入市东中学,在保留原“市东中学”校名的前提下,新增“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校名,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以百年老校为基础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教学楼面向荆州路42号
原缉椝中学教学楼旧址,现已改为行政办公楼,为砖木结构,清水青砖外墙,嵌红砖带饰。立面采用劵柱廊窗与长方形窗相间隔,檐口采用雕花装饰。

聂缉椝(1855-1911),字仲芳、仲方,室名心斋,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人,清末封疆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民族资本家。聂亦峰之子,曾国藩小女婿。望族出身,其家族以“三代进士,两世翰林”著称一时。历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会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办、苏松太道台(上海道台)、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北巡抚、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生平重视实业,创办私有上海恒丰纺织新局。著有《各种经验良方》。

教学楼西山墙,西入口。

荆州路42号市东中学创建于1916年,原名聂中丞华童公学,1941年改名缉规中学,1951年改名市东中学,是上海一所历史悠久的重点中学。校园内的老教学楼有着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由工部局工务处工程师R.C.TURNER设计,历经百年,201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3年,沪绅聂云台先生认为杨树浦“苦无良好学校,儿童失学者多”,于是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提议创办学校,并捐地捐款,建成“工部局立聂中丞华童公学”,后更名为“缉规中学”,1951年,又改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吕型伟担任校长。

门框采用斩假石工艺复原

入口

南立面

主楼两侧入口处完美的弯出了带有聂缉椝英文名首字缩写的“N.C.K.”校徽。

地面修缮后

费达夫烈士塑像
费达夫(1907-1931),化名费德弗,上海市人。学生时期在上海聂中丞华童公学(今上海市杨浦区市东中学)求学。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校积极参加并动员同学参加罢课和义演等活动,被校方开除。1926年被中国共产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从苏联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后任上海工会联合会沪东办事处主任。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华德路明园坊住处被捕,关押期间,坚强不屈。1931年2月7日深夜,和林育南、何孟雄、李求石等23位志士一起在龙华被枪杀,牺牲时24岁。
前一篇:老城厢薛弄底街和果育堂街
后一篇:辽阳路51弄聂家花园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