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一)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杂谈图片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环城圆路是圆的,而方浜中路恰是圆中的直径。方浜中路是环城小东门,往西有大生街、平湖路、枫泾路、龙潭路、福佑路、丹凤路、甘谷街、达布街等等,其中改名了,有的断头消失了,最多的是近10来年大规模基建,这些小街,短弄被高楼大厦而取代。

人民路一号

人民路15号商铺

人民路19号,上海陶瓷总汇有限公司。

人民路41-47号商铺

人民路53号好德酒店设备有限公司。


人民路枫泾路,
福 佑
路东起人民路,西迄旧仓街。全长903公尺,宽6.5~11.7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该路由黑桥浜填筑而成,1906年(清光绪32年)邑人以浜淤塞污浊,集款由总工程局负责填浜,并拆黑桥北堍西首沿浜平房数间筑路,工成时为片弹街路面。以原黑桥浜上的福佑桥命名。人民路福佑路口,新世纪新建的楼牌。
人民路龙潭路南侧
人民路100号
人民路沪南电影院位于人民路134号,前身为东南大戏院,由鸿祥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民国18年(1929年)2月2日开业。占地面积614.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平方米,现有座位963只。八一三事变后一度停业。民国37年3月经装修加建后改名为银都大戏院,重新营业。1953年9月改名为地方国营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办成由妇女管理的电影院。1976年进行全面整修,扩大舞台,成为宽银幕电影院。
人民路148号龙潭路口,龙潭路
,中山东二路至人民路。长123公尺,宽11.5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曾称舟山路。属居民区。

1908年,“新开河”填平筑路,故路名为“新开河路”。1911年,马路中央建有新开河救火会和自来水塔和瞭望塔。救火会大门开在民国路上(292号)。记得过去公交26路电车终点站就设在新开河路。据说最近新开河结合“大十六铺”景观而拆除、
丹凤路起人民路,迄方浜中路。长386公尺,宽3.6—8公尺,片弹街路面。丹凤路前身分二段。从福佑路至丹风楼一段为石片路,1912年所筑辟,因有丹凤楼(今废),故名丹凤路;从福佑路至方浜中路一段称天官坊街,1911年辟筑,民国时统称丹凤街。今称丹凤路,属居民区。
人民路261号(丹凤路口)华商面粉交易所(厚德大楼),钢砼结构五层办公大楼,建筑面积6584平方米,建于民国9年,地基原是城墙丹凤楼。日伪时期,房屋被汉奸丁原卿掠夺,1951年法院判决该房产由房地局代管,原中共邑庙区委、邑庙区人民政府曾在此办公,后为上海圆珠笔厂和丹凤路第一小学合用,并加层为六层楼房。2002年3月7日爆破,说是为了打通浦江視覺通道。本人60年代初在丹一小学上学。上世纪60年代初厚德大楼加至6层。2002年爆破前已是上海市建设银行二分行总部办公大楼。败落中残留下的檐口,柱端的壁饰、依稀可见欧式建筑的风韵,不失当年的形态之恢宏,气度之雍容。由荣氏家族创立的“华裔面粉交易所”,是旧上海仅存的6家交易所之一。厚德大楼长度丹凤路至甘谷街。
甘谷街
,人民路至福佑路。长166公尺,片弹街路面。曾称观音阁街(以原观音阁命名)。1964年以谐音改为今名。属居民区。
达布街
,人民路至保仁弄。长29公尺,片弹街路面。原这里有户染坊,是用脚踏石盘染老布故称。属居民区。福佑路-安仁街,人民路段开辟环城公园绿地、
2002年在丹凤路的源头,环城路上的人民路,一声爆破,6层的厚德大楼化为平地,进入了老城厢首期改造,为提高环境生活质量目标,建造了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广场等景点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息和活动场所。
这是人民路以前是护城河。所谓的“老城厢”,指的就是昔日上海开埠前的上海县城,它由一道建于明嘉靖32年的城墙为界,界内自然就是城厢,那道城墙早在1914年就拆除了,填护城河而修筑的马路,就是如今环形相连的人民路和中华路,沿着这条环形马路兜一圈,正好是它的全部路程。因此,上海人至今仍习惯性地将“环内”称为“老城厢”。100多年过去了,“老城厢”内的街区格局基本还保持当时的原样,许多建筑还是原貌。
安 仁
街在豫园东侧。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长434公尺,宽4.1~7.2公尺,沥青路面。街因安仁里得名,安仁里在街的东侧,于明代为豫园园主潘氏(潘恩及其子允端)的故宅。安仁里西侧福佑浜(今福佑路安仁街口)上,原有木桥名安仁桥(因傍安仁里得名),1906年(光绪32年)填福佑浜筑福佑路时桥被拆除。解放前沿街有较多的红木和算盘作场。建国后(1956年)人民政府重修豫园,竣工后园的办公室设在安仁街上。今沿街为居民区,仅北段有少数商店。
现在安仁街西侧还未拆除,居民都已迁走。东侧环城公园绿地到此。前面是安仁街第一天横弄--保仁弄,甘谷街至丽水路。长295公尺,宽2~5公尺,沥青混凝土、片弹街路面。属居民区。
照片此时,安仁街东侧已拆除路口,袒露出一幢中西合璧三层建筑。外立面是水刷石,具有天然质感,而且色泽庄重美观,饰面坚固耐久,每扇窗户上都有三角形遮檐,与周围民居相比显得格外高大,外层是百叶窗。在66年对外挂牌为针织二厂,但我们居民仍称共和内衣厂。现查看47年行号录,为中华黄十字会分办事处。
安平街 ,
安仁街至丽水路。长173公尺,宽3.7~5.5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以河北省地名命名。属居民区。
安仁里 清代泛指豫园东侧的梧桐路一带。后来上海道台把此地拨给天主教堂。民国元年(1912年)教会拆除旧屋,翻建梧桐路151弄及硝皮弄单号,形成1.1万平方米的旧式里弄。
人民路377号杂粮交易所(杂粮公会),民国10年(1921年)杂粮油饼商业同业公会建,三层楼钢砼结构,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外形雄伟,内部高敞华丽装饰讲究,原设交易大厅,解放后由上海市土产杂品公司使用,1992年改称环城商厦。以前在里面工作的大部分是破产(失业者)的原工商业者及民主人士。文革初,隔三差五有人跳楼。

泰兴里(即人民路344弄、294弄。在区境东南部,永安路、新开河北路之间。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前。曾名东泰新里、西泰新里,民国19年(1930年)改今名。有楼房9幢。居民700人。

人民路永安街

人民路永安街菜场。

永安路民国路386号,我爷爷黄如兰的润昌祥颜料号。当年两界的点。

人民路 四川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