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剧院历史(三)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衡山电影院社会集资建造,于1951年8月17日典基兴建,1952年1月5日建成开业,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38号。由时任市长的陈毅题写院名.是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家电影院,迄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几十年来以其别无二致的庭院式氛围,享有沪上唯一“花园影院”的美誉,沉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派怀旧情结。2015年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复兴中路1186号上海电影院始建于民国31年,初名上海大戏院。翌年建成后由私商合伙经营,演出话剧。民国33年改映电影。民国36年改组成三泰游艺有限公司,仍放电影。上海解放后由市文化局代管。1956年改今名。于1953、1956、1974年三次进行大修,更新放映设备。

进入新世纪20年代,上海大戏院复名,外立面标新立异彻底变化。

1931年开工,一年后完工。共投资60万两现银。由杨锡镠建筑师设计
,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Art-Deco建筑风格,是当时30年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设计的新潮,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故称弹簧地板;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一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由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他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而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出于对百乐门这座有着70年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时也为了给这座现代化的都市增加文化氛围,2000年对百乐门进行了重建。重建后彻底告别60-80年代大众消费的红都电影院。

浙江中路123号浙江电影院,由匈牙利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电影院落成之初原名为浙江大戏院,后更名为浙江电影院,至今已为上海观众服务了80余年。邬达克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一共设计了四座大戏院,浙江电影院是最早的一座,楼体共4层,外墙贴红砖,为简约明快的装饰艺术风格。经过80余年风霜,如今在浙江中路众多石库门建筑中,浙江电影院依然显得独树一帜。不过,其内部结构与外观相比已经失色不少,经多次改造,加上年久失修,除了门厅的雕花楼梯外,其余地方已经很难窥出当年风韵。

沪西电影院位于曹家渡长寿路万航渡路口,坐西南朝东北。原为俄国人奥飞姆开办的奥飞姆大戏院,民国十六年(1927)9月1日启用,专映电影,经理朱佐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度演过沪剧。民国二十八年日本占领时期改名沪西中华大戏院。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称沪西大戏院,经理梁润根,多演淮剧和滑稽戏。1951年由文化局租赁,改建为沪西工人剧场,史元善首任经理,3月15日揭幕,周信芳等参加并演出京剧《徐策跑城》。此后长期以演出淮剧为主,彼文艳、何叫天、马秀英等先后在此登台,为上海重要的淮剧演出场所。兼演京剧、越剧、沪剧。六十年代大修后改为沪西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有座位七百五十三个,现为八百零三个。

此后40年间,沪西电影院数度改造,并从长寿路1186号迁入目前所在的万航渡路后路裙楼。

上海市总工会沪西工人影剧院建于1975年,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205号,建筑都带有鲜明的新中国特色。这幢建筑既有细腻的花格窗、民族特色的坡屋面,又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自由平面、底部架空特色,主要经营电影放映、戏剧演出(限分支),停车场服务,服装出租。1978年,从沪西工人文化宫分出独立。1983年元旦,改用现名。主建筑为1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演映厅呈椭圆形,楼上、楼下共有座位1526个。除主舞台外,南北两侧设有剧台和可容纳50人乐队使用的乐池。演映厅外,两侧上下有4处观众休息厅,共320平方米。另设有外宾接待室,演员化妆室,演员休息室,男女淋浴室及装有全套集成电路自动控制放映设备的放映室。区和市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重要会议常在此举行。

沪警会堂位于富民路291号,建筑面积4564平方米,有座位1450只。前址是爱凯地大酒店爱埃令舞厅,后为上海警备师大礼堂。1983年起改建,1987年10月竣工使用,隶属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可放映电影和供剧团演出,并设有咖啡厅、卡拉OK厅。
会堂牌匾出自大书法家启功之手。2008年原址拆旧,造起了8层高的悟锦世纪大楼。
东湖路9号原址东湖电影院,原为花园住宅,1939年6月定名杜美大戏院。民国31年,以放映苏联早期革命电影为主。翌年,因杜美路更名东湖路而改今名。1954年7月,由市文化局接管,放映电影。1962年,改建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同年7月1日,上映国内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东湖电影院原址现建起新大厦。
西海电影院位于新闸路慈溪路,1931年12月动土兴建,由程树仁投资。1932年9月13日,西海戏院落成开幕,首映影片《捷足先登》。1934年2月17日起,改名为西海大戏院,1956年公私合营,西海大戏院正式更名为西海电影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若遇上放映外国电影,一天最多连续放映七场(早早场、早场、上午场、中午场、下午场、傍晚场、晚间场),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改革开放初期,西海电影院还专门为情侣们开设通宵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家庭影视的冲击下电影行业开始萎缩时,西海电影院将影院场地缩小,增设了装有环绕立体声设备的迪斯科舞厅、KTV包房、酒吧、桌球、游戏机室、录像厅等,转型为多功能的娱乐、休闲场所。2010年初,为了配合轨道交通13号线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站的建设而拆迁。
南市影剧院位于陆家浜路871号。1978年动工兴建,1981年l0月建成开张。以演出戏曲为主,兼映电影。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四千六百七十三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零二十七平方米。最高点为舞台中心二十一点九米,主台深宽各为十四米,台口高七点五米,台上有平衡吊杆三十三道,副台上下各为一百九十和一百六十平方米,乐池八十平方米,二层休息厅面积为五百九十平方米,有完善的灯光音响设备。设上下楼观众席一千五百三十七个,其中底楼九百八十二个,二楼五百五十五个。
歇业多年,已建高楼。
沪南电影院位于人民路134号,前身为东南大戏院,由鸿祥股份有限公司集资建造,民国18年(1929年)2月2日开业。占地面积614.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平方米,现有座位963只。八一三事变后一度停业。民国37年3月经装修加建后改名为银都大戏院,重新营业。1953年9月改名为地方国营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办成由妇女管理的电影院。1976年进行全面整修,扩大舞台,成为宽银幕电影院。
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城隍庙豫园商场北面的文化电影院,坐落在小世界底层。给我的印象断片多,座椅是硬板木条靠椅,沪南票价2角,文化只要1角。小世界建于1921年(民国初年),初名“劝业场”毁于火灾,后经李姓商人出资重建三层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西洋楼,定名为“小世界”娱乐场。在小世界演出的有昆曲,绍兴戏文,文明戏,杂耍魔术,歌舞,滩簧,说书和电影。1922年11月13日,路过上海的爱因斯坦游览了城隍庙,到“小世界”观看昆剧也是日程之一,可见“小世界”在当时老城厢的娱乐中心地位。后来1931年被上海大亨黄金荣收购;期间“小世界”里出了一批知名的艺人,如丁是娥,汪秀英,杨飞飞,筱爱琴,朱介林,朱介生等;1949年后期为百货供销商占用;1956年部分改作邑庙区文化馆,1957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60年,该馆与蓬莱区文化馆合并,底层改为文化电影院。
中华剧场位于中华路1603号。民国3年由西班牙商人古藤倍投资建立,取名为共和(活动)影戏院。2层楼砖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约425平方米,建筑面积577平方米,观众厅设有座位804只。民国24年由张振山等5人合股修复戏院,改名为五福共和大戏院。民国29年被日军侵占,改名为中华大戏院。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1958年7月,改名为中华剧场。1989年2月,该院与广东珠海华夏装饰工程公司合营,将中华剧场改建为上海华夏幻彩音乐喷泉游乐场。因营业不景气,于1991年歇业。我记得1987年春节期间看过一场电影。
蓬莱电影院位于南市区学前街111号。前身为蓬莱大戏院,由匡仲谋出资建造,民国19年1月18日开业,以放映电影为主,兼演戏剧等。上海沦陷后改为日军军用皮鞋厂。抗战胜利后,由匡宝莹收回复业放映电影。1952年改名为蓬莱电影院。1967年和1989年两次进行翻修,现在该院建筑面积1675平方米,
有747只航空式沙发椅。还附设有录像厅、咖啡厅等,
成为区境第一家甲等放映技术特轮电影院。1984年在南市区率先安装立体电影设备。1991年第一季度放映电影收入达30余万元。蓬莱电影院于上世纪90年代末拆除,原址建高档住宅区沧海苑。
徐汇剧场位于肇嘉浜路1100号,1959年10月1日揭幕,上海市副市长曹获秋剪彩,首演歌剧《人参姑娘》。六十年代起先后演出越剧《盘妻索妻》(尹桂芳主演)、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杨华生主演)、淮剧《放盘》(彼文艳主演)等戏曲。1964年8月作为华东京剧现代戏会演剧场之一,演出《智取威虎山》。此外兼映电影,曾称徐汇影剧场。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五千零六十六点九二平方米,设观众席一千二百三十八个。1996年从徐家汇搬迁至田林新村。
在徐汇剧场原址上建造了美罗城。美罗城是由新加坡BJ建筑设计事务所和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上海美罗城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和上海汇美房产有限公司由上海徐家汇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美罗控股公司合资合作组建,成立于1993年4月。
长宁电影院建于建于1952年,位于愚园路1418号,当时由国家与区内企业团体、个人共同认股投资,占地面积为205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13平方米,观众厅面积为875平方米。1952年11月28日,长宁电影院正式对外营业,放映的第一部影片为前苏联故事片《明朗的夏天》。1997年11月,因市重大工程项目轨道交通2号线中山公园站的建设需要,长宁电影院被拆除。2018年,新型商办复合空间“米域·这里”融合生活美学理念的空间改造,以“绿色、通透、开放、联通”为关键词,在长宁电影院原址上拔地而起。
光新电影院位于光新路358号,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5平方米。1955年1月,由私人集股兴建开业,原名光新剧场,以演出江淮戏为主。1956年,兼映电影。1959年,进行扩建,更新放映设备。1961年,改为只放映电影,不再上演戏剧。1972年,将原砖木结构平房改建成钢架平房,有2层楼房,座位也增加到955个,并更用现名。底层有观众休息室及小卖部,二楼有放映室、办公室及招待所,院北侧有音乐茶室。1981、1982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1983年参加市十大文明窗口评比,获得第二名,1984年被评为市卫生先进集体。该院创作的电影海报,曾被选入市和华东电影宣传作品展,并在《中国广告》、《上海画报》上发表。
曹杨影剧院位于枣阳路164号,占地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59年10月破土动工,1960年4月竣工,5月开业。文革时期,影剧院还一度更名为朝阳影剧院。主建筑为1幢混合结构的2层楼房,中间为演映厅,设座位1016个,舞台宽14米、深13米,有剧台、吊景、灯光、音响装置,可供大型戏剧、舞蹈、音乐演出。放映间宽敞,有全新的放映设备。底层为观众休息厅及小卖部,二楼南侧是办公室,东侧是招待所,门前,辟有绿化园地。80年代,经多次改建、扩建,附设招待所、舞厅、餐厅、大屏幕投影录像室等。
2002年,曹杨影剧院与上海电影集团签约,共同组建上海上影曹杨电影放映有限公司,旧影院原址重建。全新的曹杨影城于2004年12月亮相,楼高6层,玻璃幕墙、旋转式玻璃台阶将这里变得时尚剔透,放映厅升格为5个,九百余座位,其中最大的1号厅有492座。虽然曹杨早已转移了演剧功能,但在新影城中仍设计了一方舞台,为各单位举办团体活动提供方便。
平凉路525号沪东电影院,建于民国31年(1942年),为俄籍犹太人托哈奇等集资建造,由季固周等为主经营,建筑面积942平方米,无靠背木板凳1140只,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专映旧片。1956年公私合营后,对建筑和设备分期更新,修缮后改为新片影院。1972年10月经改建,成为区内首家宽银幕影院,首映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场场爆满,连映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沪东电影院由看《卖花姑娘》闻名上海滩。1987年,筹资240万元,对影院更新改造,面积增至2690平方米。底楼为舞厅、咖啡厅、商场,上层有817只座位的电影观众厅,增设立体声装置。1990年电影收入109万元。 目前看上去电影院歇业。
尔培路(陕西南路)回力球场。1929年建,中文名中央运动场,俗称跑人场。回力球是一项起源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球类运动。球场东、南、北三面是墙,西面是装有铁丝网的看台。1934年球场重建。抗战胜利后,回力球场改称上海市立体育馆,是当时上海篮球比赛的主要场地。上海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市体育馆,1975年徐汇区建好万体馆,这里降为卢湾体育馆。成了中国举重事业的风水宝地。1992年,为配合地铁一号线工程和淮海中路商业街改造,卢湾体育馆和周边商店拆迁后,薪火传承,由巴黎春天商厦续写新时代的辉煌。2001年开业的巴黎春天淮海店不仅是“巴黎春天”在国内的首店,也一度成为淮海路高端百货的代表。



















前一篇:上海影剧院历史(二)
后一篇: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