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二)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老北门人民路北侧,26路和11路站点。

人民路450号上海交通银行民国路支行,四川南路口东侧。

江西南路人民路520号永升祥烟栈.

江西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长294米。清同治元年(1862)筑,名吉祥街。同治十一年,以法国外交官珀蒂特维尔改名珀蒂路。民国32年(1943),以江西地名改名定南路。民国35年,因北接江西路改今名。沿路为住宅。

河南南路位于市区东南部,跨南市、黄浦两区。北起延安东路,南至江阴街。长1842米,清咸丰元年(1851年)筑北段,因位于北门外,名老北门街、老北门内大街,曾名三茅阁桥大街、白漾三弄、杨家桥弄、南康家弄。法人称帝皇路、帝国路。同治四年(1865年)改名北门路。同治十一年以法国海军军官名命名卜罗德路(Rue Protet)。民国32年(1943年)改名长白路。民国35年改今名。1956年向南拓宽晏海路、西仓横路等路,并入河南南路。沿路多商店。

大楼坐西朝东,建筑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四层混合结构,平面呈船形,南端作半圆形处理。大楼中间设大门,大门上下两旁各立有爱奥尼克柱,立面中部二、三层有通高二层拱形大玻璃窗户,其余两侧对称长方形窗,外挑阳台,三层窗间和北侧立面有浮雕花饰,四层为双坡老虎窗,北侧底层是过道,呈现“骑楼”风貌。从建筑立面看装饰起码30年代后设计建造,据说起建年份是1912年,可能后来逐步修缮。

人民路福建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接福建中路。长370米,清同治二年(1863年)筑,名杜浪路(Rue Tourane)。同治十一年称图雷纳路。光绪二年(1876年)改名郑家木桥路。民国32年(1943年)改名永泰路。民国35年因位于福建路南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

人民路盛泽路,北起延安东路,南至人民路。长343米,清同治二年(1863年)填浜筑路,因旁有得利火轮磨坊,故名火轮磨坊街,又名磨坊街。民国32年(1943年)以江苏地名改名盛泽街。民国34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

人民路福建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接福建中路。长370米,清同治二年(1863年)筑,名杜浪路(Rue Tourane)。同治十一年称图雷纳路。光绪二年(1876年)改名郑家木桥路。民国32年(1943年)改名永泰路。民国35年因位于福建路南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

旧仓街位于老城厢的小北门,北起人民路,南至大境路。长329公尺,宽7.2~14.8公尺,片弹街路而。

1910年(宣统2年)填浜筑路。1836年(清道光16年)邑人捐资在城西北隅九亩地露香园遗址建仓积谷,通称社仓。1842年(道光22年)借屯火药,后火药爆炸,仓库焚毁,因地势低洼,以后废而不用。在旧仓址上(即今旧仓街西侧)设硝磺局,又称硝磺库。今旧仓街即因社仓旧址得名,现为居民区。



浙江南路原是东新街,浙江路延安东路一带泛指东新桥,东新桥是洋泾浜上一座桥,1914年后填洋泾浜,筑延安东路时拆桥。这一带当时已有饭店、茶楼、剧场、纸扎店、皮革业等店铺和娱乐场,形成区片后因桥德地名。

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浙江宁波旅沪同乡于清嘉庆二年(1797)始建,至八年(1803)正式建成并成立宁波同乡会。它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20间作寄柩用、余后作义冢之地。以后又建歇山顶正殿五楹及硬山顶廊庑多间,供奉关帝等用。 清同治十三年(1874)法租界公董局以筑路为由,强迫公所迁让冢地。竟开枪肇事,7人被杀害,遭宁波同乡合力抵抗。事后,法领事告示安众;明确四明公所房屋山地永归宁波同乡会经营。法领事并勒石为记。 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法公董局又挑起事端,迫令公所迁移。宁波同乡,群起反抗,法水兵竟又向群众开枪,惨杀17人。事后,宁波同乡掀起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得到上海各界响应与支持。法国领事白藻泰,迫于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不得不又放弃侵占四明公所的计划。 现公所仅存红砖白缝的高大门头一座,上刻定海贺师章书“四明公所”四个金色大字。1977年12月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27日被调整为上海市纪念地点。

大境路东起河南南路,西至人民路。长483公尺,宽9.3~10.4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1910年(清宣统2年)九亩地让出公地辟筑。路西端大境关帝殿(见211页)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路因庙得名,现沿路是居民区。东端设有大境中学。大境路269号----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供奉关帝)外貌。初建: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官修;留存:部分炮台、旗杆遗骸、大境阁主体、熙春台、信义千秋匾等。
大境阁:在小北门大境阁下面有一段遗存城墙,当初就是因为在老城墙上修建了大境关帝殿,使得这段城墙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了,在一些城砖上还能看到印有
“咸丰五年造,上海县城砖”、“同治五年造,上海县城砖”的字样。
同时作为海上书画院、华侨书画院、上海道教协会驻地。
大境道观的清朝牌坊
海上白云观原名雷祖殿,为道教著名宫观。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1882年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将雷祖殿移至今址。1886年又扩建了斗姆殿、客堂及斋堂等建筑,1893年又在上海商会会长陈润夫等人的资助下,再次扩建了三清殿、吕祖殿、丘祖殿,1888年住持徐至成进京,在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与清庭官员的协助下,改其庙为“海上白云观”,并请得明版《道藏》一部计8000余卷,确立了海上白云观的全真十方丛林地位。现保存部分建筑:灵宫殿、灵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其现存的七尊明代铜像,为全国其他道观所未见。白云观的镇观之宝明版《道藏》经已移至上海图书馆珍藏。
人民路大境路
上海书店遗址位于人民路1025号(原民国路振业里11号)原是一幢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的老式街面楼。1923年,为了加强党的宣传工作,扩大我党的影响力,继人民出版社之后,我党开始筹备成立公开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徐白民根据瞿秋白的建议,租下华界与法租界交界处的民国路振业里11号这套街面店房,将楼下布置为书店,楼上过街楼作为宿舍和党内活动的秘密场所。经周密准备后,同年11月1日,徐白民在门口挂上搪瓷招牌,上书“上海书店”四个大字,书店就此开业了。上海书店旧址于50年代根据徐白民的回忆文章而勘实,1989年5月,南市区人民政府曾在该址开设“文化生活书店”,90年代又改为杂品店。
为上海书店遗址立牌。
已经到了方浜西路。就走了半周环城,是老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