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峻】楼市调控会如何收场?

(2012-03-14 06:55:30)
标签:

地产

房产

房产税

房地

房地产

房价

黄峻

楼市

国内经济

分类: 房地产专栏作品

【黄峻】楼市调控会如何收场?

 

    目前的舆论与新闻热点,还是围绕“两会”。而房地产市场最关心的是楼市调控在“两会”后会怎样走向?楼市调控会如何收场?

本轮中国楼市调控,有认为始于2005年,也有认为开始于2010年4月,本人倾向于后者,因为2008年的救市颠覆了之前的措施。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本轮调控的持续时间之长、政策之密集切确实是史无前列,也令国际社会侧目。

按照经济学关于商品价格原理,房价高低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再结合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影响。

先回看调控的过程:在本来调控最初,聚焦于压抑购房需求,采取了提高首付、利率上浮等措施;继而又推出备受争议的所谓“试点房产税”,国内外学术界反对声音很多;最后,甚至祭出了饱遭非议的限购令,直接“扼杀”需求。

然而这些政策,现在回看,对比“出招”这么狠,相对的成效不算大。

导致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大量增发的货币供给与对冲外汇占款,导致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延伸成国内通货膨胀。如此长期的实际负利率与国内还有待提高的社会福利,无疑催生了老百姓理财需求。

其次,具有超2亿股民与数亿基民的国内股市,原来是老百姓主要投资渠道。如果按照“房价高因为炒房”的歪理,那么这么多人与资金炒股,国内股市就世界前列,结果却恰恰相反。从最近“熊胆门”事件就可以看出问题:为什么“归真堂”冒着铺天盖地的强烈反对与阻挠,却千方百计、不惜代价要“上市”?那么,潜台词就是“上市”为归真堂带来巨大的利益,直接讲就是可以将价值1、2元的股价卖高几十倍给股民。现在越来越多老百姓与投资者,认识到国内股市的“击鼓传花”的真面目,认识到很多原价1、2元的股价其实没有什么投资价值。

而国内另一个主要投资:买房,则在对比股市的“高卖”等缺点,进入了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上升循环,而且这种由股市转向楼市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第三,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在未来10年内都将继续成为房价推动力。尤其医疗、教育等城乡差距如此巨大,而且有倾向越来越严重。

第四,婚房等根深蒂固的习俗力量与近年的亚洲特色“野蛮女友”风气,构成了巨大的硬性需求。我认为这种不属于刚性,纯属“心理需求”,所以归为“硬性心理需求”。

第五,国内严重的贫富差距。其实现在国内的差距已经很大,庞大的国企、央企管理层,他们的收入与一般老百姓差距相当惊人,房价高低本身也是相对概念,对于高收入者,房价或许很低。

第六,不断增加税负,其实就是增加作为商品的“房”的直接、间接成本,对于平抑价格是反作用。

   综合上述6点,虽然楼市调控从需求角度出台了密集的打压政策,但是,没有改变到本质,因此购房需求依然足够强大。

   虽然管理层肯定了楼市调控很有成效。但是,现在的调控由于国内外经济情况变化,不但不可持续,一旦放松之后情况反复在所难免。

   现在调控的僵局,最先冲击到的是地方政府。虽然地方救市被中央喊停,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地方已不堪承受关键收入来源冻结的重压。中央面临复杂局面:地方平台融资还款倒逼财政,财政倒逼土地出让金,出让金倒逼调控政策。  

    而从开发商角度看,调控僵局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大量项目停工或取消,二是部分开发商倒闭。问题在于,开发商是生产者、供给方,困境意味着未来几年新上市房源供给的下降,这将为楼市报复性反弹埋下伏笔。

由于房地产、地方建设和高铁构成了经济增长中“投资”的三个强大驱动力,如同时熄火,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迅速放大。

现在调控逆转的信号已经出现,2012年主调是“保增长”。连续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已经嗅到了转折点的到来。

    虽然管理层依然坚称调控不动摇,但我们应该相信的是:经济规律而非管理层的表态。在确保经济不会硬着陆与调控之间做选择的话,管理层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楼市调控会如何收场?

     调控可能不是“空调”,但是没有根本上改变楼市的格局,只是带来房产业结构性转变。政策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它的初衷,而是取决于它是否遵循了经济规律。

    下一步的楼市调控收场会是:准备金率将继续下行,房市重获“源头活水”;地方政府仍会采取隐蔽的做法悄悄放松调控;管理层虽然口头上继续坚持调控,但实际上无法“加码”;随着调控信号扭转越来越明显,大量购买力会停止观望,楼市会在2012年第三季左右开始热闹。但是,楼市在复苏之处主要表现是成交量持续放大,价格基本平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