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峻JUN_H
黄峻JUN_H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10
  • 关注人气:12,7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市美国行(一)

(2010-05-12 01:28:54)
标签:

房产

财经

税负

进项

楼市

美国

分类: 房地产专栏作品

http://s7/middle/5d08b5a3h94f06af64156&690

http://s8/middle/5d08b5a3h94f06ca10147&690

很久未露面,因为用了几个月去北美洲游历,其中目的也在看看彼岸的楼市。2007年的“金融迎危机”正是由于美国的楼市崩盘而产生,之后波及全球,影响至今。因此,一直想实地了解实际的海外情况。
    其实,在之前已经通过很多国内的媒体渠道和听闻,自认为对欧美的楼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初到北美洲后,开始时只是不断的认证原有的认知,但当“沉浸”的时间足够长和不断的认真观察后,即发现远远并非像我以前所理解的,或许这就是“行万里路”的收获。
    初到美国,第一印象就是路网相当发达,自然环境的保护很好,城市基本采用罗马棋盘式的规划,功能区分井然有序,城市化程度相当高。其他细节在此不再详谈,具体分享一下一些与楼市有关的见闻。
    (一)楼市税收方面:美国的税收一向给大家“非常高”的印象,到底如何,先从税收的征收原则说起。根据本人的了解与当地的部分税务师(在美国每个人每年都要在4月左右申报个税,很多人会请税务师填写报税材料)的讲解,基本上他们的税收法律非常完善和合理,按照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征收法则,远比目前国内的复杂多样。在表面上看,税率和征收名目比国内要多,但其实,这只是个错觉,由于其采用很多较为科学的计征原则,所有综合税率反而比国内低。
    我们就用楼市方面的税收举例:目前国内买卖房地产(非新建商品房)的税收分成两部分——买方与卖方。买方的3%契税和合同印花税为流转税(即一发生产权转移就要征收,每次如此),而卖方的税收就包括:2%土地增值税、5.6%营业税及附加税、3%至24%的所得税、0.05%合同印花税(以上按不同情况适用)。
    而美国是除合同印花税外,基本上不存在流转税(其实,流转税的征收无疑增加了商品流通的成本,不利于利用市场自身来调节供求关系,一般只用于国家不提倡支持的领域),而出售房地产的所得税计征,按不同的增值比例来甄别不同税率(增值部分20-45%),但对于住满2年(不同地方可能不同年限)的全免计征所得税。而且,其征收办法相对人性化、合理:对于是否住满X年的界定,以水电费单据作为依据(而非以领取房地产权证书时间);而出售的“增值”计算,是完全采用进项抵扣的原则,贷款利息、擦改建、所有关于取得和保有该房地产的税费都作为成本,可以抵减收益,并且只要提供合理的“receipt”(单据,非“发票”)。而该笔税负,又可以作为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的“进项”成本。
    另外,现在国内正在热议的“开征物业税”,在美国已经实施多年。“物业税”是以标的评估价作为计征税基(评估价多由政府部门委托的机构计算,而且不停地更新,如征收人不同意评估价,可以申诉),不同的地方税率不同,多为1.2%至1.5%。而该“物业税”是非常严格的专款专用,只能用于该地区的公共设施(学校、医院、道路、警察局等)的建设和维护,而且定期公布使用情况。该笔的税负,同样可以作为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的“进项”成本,也可以作为日后出售房地产的“进项”成本。
    综观美国房屋方面的税收“政策”,是以“增值”征收为原则,基本上不征收“流转税”,而且所有的税负都可最后作为所得税的抵扣依据,简单讲是出售的房屋要是没增值,基本上不用交税。而国内近年房地产方面的税收征收(如对于住满2年的住房税负的减免、普通住宅与豪华型区别征收)估计也是参考了美国的征收办法,但由于目前国内税收征收的实际情况,对于很多本来可以作为“进项”成本的费用界定有难度等,加上比例相当高的“流转税”,导致房屋作为商品的流通成本较为高,不利于流通,尤其对于二手市场。而美国的二手房地产市场相当活跃,税负较轻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金融海啸后,美国联邦政府不单只减免更多房地产税收,甚至补贴8000-10000美元给初次购房者。至于有些国内学者认为税负降低会佐涨炒房风气,其实我认为刚好相反,或许,要解决目前国内住房问题,我们也应该参考其他市场,进一步减小房地产市场的税负,才能降低购房的门槛,促进市场上存量房、空置房的流通,最后才能平抑房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