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意不悬空必着于物”

(2023-12-09 06:19:46)

*想明白了,我还是认为“意不悬空必着于物”恰到好处的思考还是应该到射箭为止,过度了伤了“本意”,就是不健康的思想。思想不健康生活就不健康,生活最大,丢了生活得了啥都没意义。

哥们,我越来越清楚思考应该有个界,过了界人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泥潭,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记得过去你就曾对我讲过,有个人为了某一个定向思考想杀“主体”,过了,过了,一切思想是建立在“主体”上的,杀了“主体”思想怎样存在?

谈谈你说的意不悬空是说意识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不会是无,但凡事实都不会是无。必着于物是说意识必意识物构造物。”这句话。“意识是一个事实”对,“着与物”也对,“意识物”也没错,但是要小心那个“构造物”。不知道“构造物”是你的解读还是王阳明的本意?我认为不管是你还是王阳明都应该慎重地说这个词,特别是不可对其进行过度地解读,这个概念的度很难把握,把握不好人就会走向疯狂。

你知道我的思考基本是沿着量子实验这条路径来的,根据我对这个实验的了解,虽然那些科学家的思想非常前沿,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造物,尽管他们也谈意识,但他们的“意识”只是影响物干预物,严格说来还不能算作“构造物”。

“构造物”这个词里有主动的意涵,意识可以主动构造物?你也有可能拿人造机器举例,我看来“物”是个体系指称,机器只是一堆钢铁的拼接,没有物种属性,不是“物”。

用射箭比喻“意不悬空必着于物”的好在于印证了“一切都是恰巧”,恰巧对错恰巧是非。意识也不例外也是恰巧属性的,它碰上了什么就会影响什么,注意,这种影响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绝不会触及到本质。物自觉肉自觉的本质不会变,人和世界都是建立在这个秩序上的,再前沿再深度的人也逃脱不出这个秩序。

说得不一定对,可能是瞎说。

你最近谈形而上学比较多,不知你的本意是什么?我理解形而上学只是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方法有许多有益性,也有很多局限性,海德格尔休谟马克思等都对形而上学进行过批判。思想角度不同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就不同,最好是不管什么方法,只要不被困住意识畅通就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