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要让山里的孩子看得见山外的精彩

(2014-12-02 18:41:01)
标签:

育儿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11月27日,13岁的秀秀和16岁的小听成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乡小翁寨村的主角。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他们举行了婚礼。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结婚生子,这种现象在金平县并不罕见,有的少男少女生了几个孩子仍未到法定婚龄。对于这种“早婚现象”,金平县副县长普红芳并未回避,“现象有,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工作改变。”(《京华时报)12月1日)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孩子辍学、早婚现象非金平县所独有,但13岁新娘、16岁新郎这样的新人组合还是挑战了很多人对结婚年龄的想象极限。金平农村早婚现象还有一个特点是,这里的村民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早婚,反倒是因为生活相对富足、悠闲,不约而同地把本应是成年后才该操心、操办的终身大事提早到未成年阶段了。
    我国法律对公民结婚年龄有明确规定,加之初中未毕业就辍学明显有违义务教育法,因此这样的早婚行为很容易招致负面评价。对于农村早婚现象,我比较反感的是,不假思索地给其贴上落后、愚昧的标签。有一种观点认为,金平农村盛行早婚是典型的小富即安,当地村民守着可以让日子变得小康的几亩香蕉地、几棵橡胶树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了,因此早早就打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主意。我认为若从经济得失考虑,“不思进取”尚算不上一种罪,但不到法定婚龄的早婚比合法婚姻确实潜伏着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我总觉得,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一个16岁的少男,在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比结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在学校里完成学业,到乡村以外的世界去磨砺自己的心智和能力。结婚这件事情,完全可以放一放。
    造成农村早婚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民族婚俗、地区传统、乡村固有的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但种种原因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农民生存轨迹的单一化。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金平县大山里的村民们而言,山外的世界无论怎样变换,怎样波澜壮阔,与他们无关,他们的生活是可以预见的:在这里出生,在这里老去,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儿育女,一辈子种香蕉,割橡胶……就如眼前亘古不变的大山,所有人的生活都可以一眼望得到头。
    既然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自己的人生不会比别人更精彩,那么早结婚、晚结婚就没什么区别,晚结婚还有可能“找不到好的姑娘小伙”。辍学也因此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正如16岁新郎官小听的父亲所言:“能识字,会记账、算账,就够了,学太多在这里也用不上。”对农民来说,现实就是最好的学校,既然学再多的知识也不足以改变命运,那么要不要完成规范教育,似乎意义就不大。
    小听曾有几次到外省打工的经历,但很快就回来了,他发现出门打工还不如在家种香蕉赚得多。其实小听打工的月薪并不低,有2800元,比很多本科生的毕业起薪都要高,可这更加固了小听和他的父亲对“读书无用”的看法,就算读到大学毕业也不过如此。如今城里就业很大程度上靠拼爹,城里的寒门小户大学毕业找工作都难,何况是农民。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安心做个农民,早日结婚生子,踏踏实实种香蕉。
    如果这个世界不能给像秀秀、小听这样的孩子以更多选择,他们一辈子的生存轨迹早就被注定——出生于山村,劳作于山村,终老于山村,那么无论早婚还是晚婚,无论多读书还是少读书,对他们而言都不存在“改变命运”的意义。但这终究是消极的,人的一生应该尽量过得丰富而宽广,年轻的生命理应有无限可能。山外的世界,应该让他们看到这种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