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杰
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被写成了一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经陕师大官方微博发布后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不愧是陕西吃饭大学,一道卤鸡都能研究得这么专业。”(人民网12月2日)
八角茴香是我国菜品的常见调料,可用8万字的博士论文来探讨它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件新鲜事。这篇论文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赞有弹,但赞的声音居多,不少网友称之为“最美味论文”。
这篇论文虽然切入点很小,也是就一道寻常菜品,但是很有深度。它从中国传统的卤煮饮食文化入手,分析各地卤肉制品的不同,研究香料对传统酱卤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的酱卤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道路。这个选题其实很有现实意义:为什么中国的传统食品就不能像肯德基那样,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呢?
我们的学术界对科研项目或论文的评价有高大上的喜好,导致了长时间以来学术论文的浮躁。科研经费的下拨也倾向于一些高大上的项目或课题,似乎小选题、小角度的论文没有研究价值。实际上,以严肃的治学态度而言,从来就没有“低小下”的课题。前几天,《科学报告》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生在人染色体5-HT1A基因上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恋爱的几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组织DeCal在其官网上宣布,风靡中国的桌游“三国杀”正式“杀进”该校选修课程表,而想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必须提交论文。
学问的大小不应该以研究对象是否高大上来衡量,它需要的是一种潜心的研究。多一些“最美味论文”式的小角度研究,也许正是改变我国学术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