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渤宁
11月30日下午5时许,泸州市纳溪区泸天化殡仪馆。一名老婆婆不时掀开盖在面前的布,对着布下那个“熟睡”中的人,一声一声地唤着“幺儿……幺儿……”布下的人是她的外孙小曾,今年才19岁。从11月30日早上开始,小曾一直在微博中直播着自己自杀的过程。与此同时,网络上各方正想尽各种办法寻找小曾的位置,最终位置由警方锁定,虽然家人和警察赶到家中将其救出,但当小曾送至医院仍旧没能抢救回来。据悉,小曾系“为情自杀”,对方为网上认识女友,现在“在国外”。(《华西都市报》12月1日)
前两天还和抚养他长大的外婆有说有笑,小曾的“自杀”,实在是太突然,突然得不像“蓄谋已久、铁了心”,而更像一次超出了规划和本意的“意外”——只是,这或可不至于此的“意外”,和他年轻的业已消逝的生命一样,已经无法逆转。
笔者无意亵渎逝者。但是,通过这起悲剧的演变、发生,我们仿佛看到一只临水开屏的孔雀,为了看得见自己的美丽和听到对自己美丽的赞誉,孔雀一寸寸接近水边,最终掉进湖里。人性的冥冥之中,有没有一只这样的孔雀?
11月29日晚上11:03,“为一个女人自杀,我可爱吗”的那条微博,像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见了这只“或许有”的“孔雀”。这里,笔者并非要贬低“孔雀”,因为,一个19岁少年的心事,毕竟我们也曾经历过。当很多人批评小曾“不为父母着想是不孝”,或分析“为一个交往一周男女莫辨的女网友自杀不值不智”,其实,我们应该能理解:一个19岁少年的世界里,为情所困甚至过激,不是羞耻,无关智慧,而或许是戴上了“性情、赤诚、可爱”的情感桂冠,是一种跑偏的价值观,就像少年维特沉溺于不可能的爱情以及举枪自杀。
一个19岁的少年,他的心里有一只顾盼自怜的“孔雀”,这本非太离奇或多可怕。他“临水开屏”的姿态很凄美哀愁,但未必一定是冲着“投水自尽”而去。19岁的世界,爱情是整个天空,失恋是最大的失败,然而,“展示失恋的哀愁”,却未必一定是“痛不欲生”,也可能是一种通过展示获得响应以求得“爱的存在感”的内心审美。
不论是真的“痛不欲生”,还是“孔雀的照影”,都需要深入心底的理解和柔软的关心,而不需要肤浅的评判和表面化、口水化的“正能量”,后者,无异于抱薪救火或以油灭火,甚至,无异于是以一种想当然的匆忙敷衍和文不对题的善心泛滥,把一种自说自话表演般的展示,推到了无法退出真实进程的死胡同。
不是不能关注,不是不许参与,而是,命悬一线、人命关天,所以,你的围观既可能成为拉他起水的一股力量,也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一定请注意理智和慎重。并且,技术性的围观尤其重要,比如,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获悉他的住址或其他关键信息。生命面前,谢绝娱乐式观赏,请多负责任的重视。如此,“炭燃了。安眠药起效了,我还不想死,但是没法自救了”的那种巨大的悲哀感、无力感、绝望感,不至成为已故者临死的剧痛挣扎,也不至于成为活着人们的深深自责和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