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决定2014年~2016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意见》还要求各地根据普惠性资源布局和幼儿入园需求,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此外,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11月16日《新京报》)
学前教育,一方面滋生“超前”的市场化,以民办幼儿园的兴起为标志,市场在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上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存在“滞后”的公益性,幼教属于公共教育范畴,具备可盈利的公益性质,但是,由于资源的不丰富,收费的不规范,导致“天价幼儿园”的诞生,幼儿园的平均收费标准或与大学收费比肩,加重了很多家庭的教育成本。南京雨花区实验幼儿园招生引来家长彻夜排长队的报道引来社会关注,记者调查中发现,只招80人的幼儿园收到的“打招呼”关系条多达800张。平民幼儿只能望而却步。
补足配齐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根基。只有当幼儿园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缓解入园的“供求矛盾”,平衡入园的“供求关系”,让收费标准趋于合理。
在解决了入园难之后,让儿童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就要成为办园宗旨与使命。如今,儿童成长有“指南”,没有“针”。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着重强调了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从5个领域未幼儿成长设定“阶梯”状的标准。可是,指南不带“针”,就难以避免“幼教小学化”,鉴于此,还得提升引导、监管与纠偏的针对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