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共账号“娱乐on
call”日前爆料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或将于12月出台“明星限薪令”,此政策在总局已进入内部征求意见阶段。据说主要明星片酬占到一部剧总体投资50%以上的相当常见,甚至还有比例高达70%,导致很多剧越来越粗制滥造。(《华商报》11月12日)
给市场虚热败火
“明星限薪令”,老实说这个可以有也应该有。如今,一线明星拍一部剧拿到几千万片酬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身家过亿的早非个别。据爆料,《芈月传》中孙俪原本70万一集的片酬,以30集计总酬金就超过2000万元。不说“两弹一星”元勋,难以望其项背,就连诺奖得主莫言一辈子也未必有如此高的稿费收成。难怪名导张纪中前不久接受采访时,曾痛批演员乱涨价是“业内毒瘤”。“希望有关部门整顿,控制演员片酬。我自己拍戏,就请不起大牌明星。我要把钱花在观众看得到的地方。”
主要明星片酬占到一部剧总体投资比例有的高达70%,就大大挤占了包括编剧、导演、服装、化妆、道具、场景等合理的支出,导致很多剧作不得不粗制滥造;高片酬也助长了明星的虚荣心理和大牌脾气,使其不知天高地厚,越发认不得自己。一些明星自恃腰袋丰厚,而吸毒、嫖妓、赌博、醉驾等“无恶不作”。恰恰“都是金钱惹得祸”,使其不知今夕何夕。
事实证明,大牌演员加盟的剧未必能带来高收视,相反,一些小成本的、没有明星加盟、制作精良的剧,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视效果。只是,不少导演、制片偏偏喜欢投机取巧,过度依恃大牌而轻视小演员。致使一些大腕片约不断,应接不暇又分身无术,自然会自涨身价而“身价百倍”。假如导演和制片人都能以培养新人为己任,让一些明星大牌受些冷遇,相信他们会自降身价。
尤其“一剧两星”新政出台,购剧、制作成本加大。明星又不愿意把真金白银拱手让出的情境下,私以为出台“明星限薪令”无异于一剂清心败火的良药。既可让明星大腕能够清醒一些,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价值,学会谦恭虚己。也可为剧组减轻冗沉的负担,将主要心思和财力用在精品的打造上,何乐而不为呢?
限薪并非万能
毋庸置疑,在有限的成本投入下,演员成本的过高,必然造成其他成本的严控。都说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姑且不说剧本导演、服装、化妆、道具、场景在低成本下的质量问题,没有足够的投入,影视剧的后期制作恐怕也难有质量保证,如此一来,粗制滥造也便成为必然。那么,是不是限薪之后,就能杜绝影视的粗制滥造了呢?
实事求是来说,主要明星片酬占到一部剧总体投资50%以上的相当常见,甚至还有比例高达70%,这不能说是一种正常影视剧市场行为,但是,这与演员高片酬本身是否存在天然的违和呢?首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演员片酬才是合理的呢?演员片酬的多少,固然是要要放在总体投入的大盘子中,但是在演艺市场中,片酬的多少,显然不是取决于出品方的成本投入,而是一个市场价值的体现,换言之,演员的片酬,是以粉丝经济为典型的存在。这种“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的经济形态,决定了演员片酬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标准。
影视剧的制作,本身应该是一个宏大的投入工程,出品方对整个过程的预算投入,应该有个清晰的谋划,如果因演员片酬过高而压缩其他开支,这本身是对产品生产的不负责。,一种不合格或者说达不到优质的产品,为何能够顺利上市呢?如果存在公平透明的影视剧市场环境,这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产品何以能在市场立足呢?由此而言,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之所以广泛存在,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整个影视剧市场的畸形。更进一步说,如果演员的片酬市场真的存在畸高,恐怕也是一个病态市场之下的必然存在。
一道行政命令或许能打压畸高的演员片酬,但是这样的粗暴干涉,能否就此建成一个公平透明、优胜劣汰的影视剧市场呢?行政之手如果不可以,这样的干涉,不过是伸得太长的权力之手滥用过长,不仅无益于杜绝影视剧的粗制滥造,反而会破坏现存的正常市场形态。高亚洲
加载中,请稍候......